游客
题文

阅读以下材料
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节团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缫丝场是日本最早建立的官办工厂之一,政府从法国购置了缫丝设备,还重金聘请了法国技师。
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剪掉发髻,修剪成西式短发。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维新目标,强硬的大久保利通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方式推行改革,但政府在发展工业方面既缺乏经验又急欲求成,导致政府财政难以为继。而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现代文明与本土传统的激烈冲突。 
1878 年5 月 14 日早晨,掌握着明治政府实际权力的大久保利通像往常一样早早地出门,准备入宫开会。一条消息传到宫中:49岁的大久保利通在清水谷被刺杀。
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之后,把改革的难题留给了继任者伊藤博文。
连年的对外侵略,日本侵占了朝鲜和中国的台湾,大量的资源和赔款流入日本国内。仅甲午战争后日本从中国掠去的赔款数额,就相当于它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4倍多,赔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于扩充海陆军军备。几番得手之后,日本军国主义野心更加膨胀起来,终于发展到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独霸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地步。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日本扩张势力的战争一个接着一个。
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把日本明治维新以1878年大久保利通被刺为界分为两个时期,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这两个时期发展的道路有何不同?
(2)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伊藤博文对大久保利通的国家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的内外背景是什么?
(3)概括评价伊藤博文的国家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结果,二战后迄今日本的国家发展模式又做了怎样的重大调整?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技术科学,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新式水师。
材料二: 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三:①“变者天道也,……传曰:‘逝者如斯’,故孔子系易,以变易为义。”
②“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③“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
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材料四:情景模拟:1916年北京某大学课堂上……
甲教授疾呼: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乙教授大骂:八部书外皆狗屁。凡事不遵古法,无以承天。
丙教授头束辫子,身穿马褂,摇头晃脑大谈君师主义。
丁教授慷慨陈词:孔氏主尊卑贵贱之阶级……故二千多年来,不能铲除阶级制,恐再二千余年,吾人尚不至享受宪法上平等自由之幸福。
众学生击掌欢呼:痛快!痛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林、魏关注的焦点是什么?从师夷内容和目的看,林、魏思想有何不足之处?
(2)材料三是为维新变法创作的宣传标语,判断分别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结合教材内容指出他们的维新思想较之于林、魏思想最主要的进步之处在哪?
(3)材料四中提及的“德先生赛先生”是什么?模拟情景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4)根据四则材料扼要指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后唐长兴三年三月……(帝)召能书端楷写出,旋付匠人雕刻,每日五纸。
——《五代会要》
材料二:(北宋)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三: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年代
科技发
明(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
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材料四:《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

领域
数学
天文历法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五: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和推广。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印刷技术?其中材料二的印刷技术有哪些优点?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依据材料四、五,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所体现的主要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节选
材料二 :“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小棺材)。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少妇手鲜花一束,凡少年之未诞子者,则就其手中乞花,用为生子之兆。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
材料三 :《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唐代
宋代
明代
51人
267人
36000人

材料四: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朱子语类》
材料五: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回答,人们(南北朝时期)对妇女再婚持何态度?并阐述理由。
(2)依据材料二,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
(3)请依据材料三、四、五,分析“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为此他主张怎样的政治思想。
⑵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⑶材料三中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2分)。
⑷材料四作者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⑸通过上述材料,你能看出中国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011年10月9日,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时,国家主席胡锦涛说:“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今天我们就穿越历史去感受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三位历史伟人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所进行的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经由平民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核定地价,解决社会问题。
材料二: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清室推翻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人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在压制的……”
材料三: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选自《毛泽东思想》
材料四:“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在当时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材料二的思想较之材料一有什么进步之处?
(2)材料三反映的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哪一阶段?这一阶段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材料四中所说的“新的理论”是什么?该理论主要解决了什么根本问题?
(4)你觉得三位伟人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和发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