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假如你从中国洛阳出发,前往美国、英国、苏联沿途看到的不会是
A.中国:“白骨遍四野”“千里无人烟” |
B.美国:经济繁荣,工业生产高涨 |
C.英国:严禁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
D.苏联:机声隆隆,但人们衣着单调 |
2012年,凤凰网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开设了专栏,其中标题有“九州生气恃风雷,鲲鹏南徙启帷幕”、“打破玉龙飞彩凤,脱开金锁走蛟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历史事件是
A.邓小平南方谈话 | B.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
C.十一届三中全会 | D.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
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下列表述内容与该漫画的讽喻意义一致的是
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 |
B.“然欲自强 必先理财” |
C.“遗其体而求其用” |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
观察下图,从图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
B.英国成为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 |
C.英国已取得统治世界的地位 |
D.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 |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 | 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展 |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在这种新组织的推动下,17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的是
A.西班牙 | B.法国 |
C.荷兰 | D.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