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半个世纪以来,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政治秩序相对稳定。该地区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三:1999 年,江泽民在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仍然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面临新的挑战。世界上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明显增加……摆在亚太经合组织面前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坚定不移地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局面,二是进一步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增长……”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中序号淤于的城市古今地名;据图一③④写出唐朝时从海路到朝鲜、日本的出发地点,并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对以上两国的主要影响。
(2)1853 年,是谁叩开了日本的大门?此后三四十年里,日本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有何影响?
(3)简要分析材料一中图二阴影部分所代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4)材料二中的APEC 代表什么组织?该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中国是何时加入这一组织的?
(5)根据材料三,概述影响亚洲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及应当采取的措施。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割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四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特征。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0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上的太阳神塔,象征着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
材料二 西欧、日本、美国的力量对比

材料三 
    
不结盟运动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观察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为什么能够在曾经被原子弹摧毁过的战争废墟上迅速崛起并成为经济超人?
(2)材料二、三反映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

政治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不差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 要扬弃那些落后的、腐朽的,不合时宜的、与人类文明潮流相违背的东西,与时俱进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吴思、李晨《起点:亲历中国改革开放》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请举史实说明。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模仿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
(3)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至近现代以来政治制度模式的认识。

阅渎以下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董猬《救活荒民书》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采取的措施。(答出2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苏格拉底(公元前470-399年)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分别是西方和东方历史上最早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的教育家、思想家,两人都被誉为“人类的导师”。孔子还曾被称为“圣人”。
孔子讲学的方式也是采用对话的形式。孔子与人的对话如诗篇一样,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内蕴丰厚,有很多的话就是人生格言。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对语言的锤炼,是与他对人的修养要求分不开的。 
孔子,他以诗、礼、乐等形式,以与弟子之间展开对话的形式来追寻人之为人的美。孔子认为完美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能“爱人”的人。他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向往天人合一的和平的艺术的人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孔子的世界地位怎样?
(2)概述孔子的基本思想主张。
(3)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