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30年代以来,英国多次进行议会改革,不断降低选民资格的标准,减少人口缩减的农村在议会中的席位,增加曼切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的议员名额。对上述改革的正确评述应包括
①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②工业资产阶级政治权利不断加强
③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 ④对宪章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在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政府采取让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措施,1953年12月农业合作社还只有一百四十多个,经过仅仅9个月时间,到1954年秋已发展到十万多个;到1955年6月经过初步整顿后,还有六十五万个。这一状况
A.表明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
B.改变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主体地位 |
C.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急于求成倾向 |
D.说明政府对社会主义改造缺乏整体认识 |
下图是国民政府某一时期发行的一套纸币的面值之一。该套纸币的发行
A.推动了国统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
B.造成中国对外贸易严重入超 |
C.使中国自然经济走向完全解体 |
D.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
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创办了大生纱厂,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以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当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所以企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这表明
A.大生纱厂是一个官商合办的企业 | B.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已基本消失 |
C.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 | D.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已普遍存在 |
发昌机器厂是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在上海合伙设立的一家打铁作坊,资本为200元左右,工人有四五个,专门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到1890年其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10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仍然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这些情况反映出
A.上海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源地 |
B.民族工业逐步改变了规模较小的状况 |
C.民族工业对外国企业有一定的依赖 |
D.民族工业在当时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 |
据有关文献记载:“(清朝)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所反映出的政策
A.阻断了中外之间的经济交流 |
B.强化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
C.抵制了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 |
D.给沿海地区稳定带来了消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