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怎样才算一个现代人?依周作人的说法,在中国,“讲人的意义,从新要发见人”,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才真正开始的。那时候人们怎么讲人的意义呢?不妨来看两篇当时最有影响的文章。
  一是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它这样归纳易卜生对“人”的要求:“他主张个人须发达自己的天才性,须要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随后引出那一段脍炙人口的宣言:“你要想有益于社会,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有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的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你自己。”现代的“人”被解释为“个人”,对人的“发见”,也被具体化为个人对社会的新的关系的“发见”,胡适从头到尾,都是把他对“人”的看法,放在“个人如何面对社会”的论述框架中来展开的。
  二是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它先列出“人”的定义:“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二)从动物‘进化’。……这两个要点,换一句话说,便是人的灵肉二重的统一。”接着引申道:“而这灵肉一致,便是我们所谓的人类正当的生活所致。所谓从动物进化的人,也便是指这灵肉一致的人。”这似乎是开辟出了一片与《易卜生主义》完全不同的视野,它呈现的是人自身不同侧面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可是,周作人并没有顺着灵肉一致的思路往下讲,他话头一转:“这样的‘人’的理想生活,应该怎样呢?首先便是改良人类的关系。彼此都是人类,却又各是人类的一个。所以须营造一种利己继而利他,利他便是利己的生活”,又折入胡适的《易卜生主义》的视野了。由此往下,一路都是讲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最后以耶酥“爱邻如己”的训诫结束了对人道主义的阐发,文章开头拓出的那一片新的视野,随之缩小到几近于无。
  在这里,关于胡适的“发达自己的天才性”,我没有意见,我只想指出一点,胡适们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强调,虽然切合时势的需要,可一旦成为“发见人”的主导方向、出现“我如何挣脱社会束缚”这一问题,并因此遮没了人们思考“人的意义”时候的大部分视野,那就会造成极大的限制。人的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譬如灵与肉的关系,人的各种社会需求——政治、经济、审美、爱情等——之间的关系,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人的身心常态与非常态的关系,以及其它许多方面,都会被排除在对“人”的思考之外。当然,这些方面并不能完全自外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但也决不能等同于这种关系,倘若你只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去把握人,那就很难避免狭隘和武断。
从文章来看,作者对“人的意义”这一问题所持的看法是()

A.关注现代人的独立意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
B.关注人的灵与肉的统一,既注重人自身不同侧面的关系,又强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C.不排斥个人与外在社会的关系,但更要关注人自身不同侧面的关系。
D.要关注人自身不同侧面的关系,但更要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段中所谓“那一片新的视野”是指()

A.人自身不同侧面的关系,不仅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D.人的灵与肉的统一,以及由这种灵肉统一而带来的正当生活。

关于胡适和周作人在“人的意义”这个问题上的认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胡适强调发展个人,周作人主张兼爱他人。
B.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胡适的观点切合了当时时代的需要,但也有极大的限制。
C.周作人起初强调个人的进化而达到灵与肉的统一,而后来强调的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问题,与胡适的观点相契合。
D.对胡、周二人的观点,作者更倾向与周作人起初所强调的“个人的进化而达到灵与肉的统一”的见解,只是周作人没能就此深入下去。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学、艺术中的精品都有永久的魅力,后代人无法仿制。像《诗经》、《楚辞》都是被誉为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有比一般文学、艺术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在较长的时间里能继续发生影响,“不朽”并不具有哲学概念的“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哭 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处,也由与今人不同处,世代相去久远,古今人之间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它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它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解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孔子一家,道教老子也火了两千多年,道教老子也是一个招牌。(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下列表述的内容,对“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的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因为这个青年不可能也有过那样痛苦的遭遇。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几乎没多少影响。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孔子思想的影响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但西汉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于是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
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
①2012年底,望百之年的饶宗颐先生当选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先生本人常说一句话“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就是做学问要求真、求正,才能立足于大潮之中不失独立之精神。
②张大千先生曾评价饶先生说:“他的白描,当世可称独步。其山水画,更是推陈出新,自成一派。”季羡林先生认为饶先生“涉及范围广,使人往往有汪洋无涯涘之感,这在并世学人中并无第二人”,并直言“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
③1917年仲夏,饶宗颐先生出生在广东潮安的一个儒商之家,父亲饶锷是名贯岭南的知名学者,并曾大力支持当时的进步文艺团体“南社”,饶家天啸楼的十万卷藏书更是名极一时,这样的家庭氛围深深地烙印在饶先生的儿时记忆里。对饶宗颐来说,16岁那一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潮州旧志考》,发表在《禹贡》杂志上,这为他日后气象非凡的学术生涯埋下了伏笔。到了18岁,他子继父业,完成了父母的遗作《潮州艺文志》,这部著作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对后来各地方志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23岁,饶先生应顾颉刚先生之约,开始编纂《古史辨》第八册《古地辨》,这意味着刚刚弱冠之年的他就已经得到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充分认可和肯定,遗憾的是,他的相关书稿尚未出版便毁于战火,然而战火并没有阻挠饶宗颐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他最终在29岁斩获了《楚辞地理考》,沿着顾颉刚等先生们的足迹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天地,为战火硝烟中的华夏文明保留了一份希望。
⑤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和沉淀,1982年,65岁的饶宗颐先生提出了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考据相结合的研究夏文化的“三重证据法”,强调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重要性,继承并补充了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到了2003年,饶先生进一步指出,要尽量运用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作为第三重证据的主要依据,充分利用其他地区新出土的文物,详细考察其历史背景,最终将“三重证据法”扩展为“五重证据法”。“五重证据法”,从文明传承发展的高度审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当代国际汉学领域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的创建和深化。
⑥进入新世纪,年逾90的饶宗颐先生并没有停止他探索的脚步。2006年,饶先生发表了《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独到地提出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他以比较的视野,从古代中国、印度地理知识的交会融合出发,通过探讨古代的“地中”观念,确定了“西北宗”论的艺术地理区域。饶宗颐先生从汉唐以来的文化脉络,梳理了传统诗歌和书画领域中大西北风景的绰约风姿,犀利地指出:明清以来书画理论中的视野局限,即董其昌所创的山水画“南北宗”论,并不能涵盖包括大西北在内的中国山水的风景世界。饶先生通过旷远、窎远[注]、荒远“新三远”的艺术理论,指出传统“三远”的平远、高远、深远已不足以描摹西北峰峦、丘壑的壮美。他还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皴法。饶先生不仅在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更是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的艺术实践中,创作了以《西岳》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传世佳作。
⑦2011年,饶宗颐被授予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饶先生在获奖致辞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向以来,不论在学术还是艺术的追求上,我都坚持着三点,就是‘求真’‘求是’及‘求正’。这三点,对于一个做学问或是做艺术的人来说,是一个最基本的态度。”正是这样的学问、人格、胸襟、气魄,共同铸就了饶先生的学术、艺术成就以及横贯这些成就背后的中国视野。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注】 窎远:(距离)遥远。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以时间与相关事件为线,记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饶宗颐在战火中挣扎、在文学中磨砺、在绘画中提高的生命历程。
B.文章首尾两处引用饶宗颐先生自己的话,既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传主的内心世界。
C.饶宗颐在青年时期得到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充分认可和肯定,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使他为华夏文明做出了贡献。
D.饶宗颐认为,研究夏文化要尽量以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为主要依据,还要深入考察,详细研究这些记录的历史背景。

E.对中国传统文化,饶宗颐虽不能身体力行参与创作,却能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这充分表现出他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
阅读第③~⑤段,概括饶宗颐先生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饶宗颐能“独步中华,独树一帜”,与他“推陈出新”和“涉猎广泛”两方面有关。请结合第⑥段内容,就对其中一方面的理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林纾其人
李华龙
在“桐城派”后期作家中,有一个不懂外文但会翻译的奇才,他一生先后翻译各国小说171种,计270册,被称之为“今世小说界泰斗”“我国翻译界先驱”,他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小说翻译家林纾。
林纾自己不懂外文,但他古文造诣很深,才思敏捷,记忆力特别好,有过目不忘、耳闻能记本领的奇才,先后与人合作,用古文翻译外国古典名著,是位不懂外语的著名翻译家。他所翻译的作品几乎全是凭懂外语的人的口述,他能下笔如流水,准确地将其翻译成中文,而且雅驯遒劲,深得人们的青睐。他翻译的处女作《巴黎茶花女遗事》曾轰动京城一时,风行全国,被称之为“读者但见马克之花魂,亚猛之泪渍,小仲马之文心,冷红生之笔意,一时都活,为之欲叹观止”。从此他一书成名,一发而不可收,成为当时翻译外国小说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家。胡适还盛赞林纾所译的《茶花女》,认为《茶花女》的成绩遂替古文开辟一个新“殖民地”,比严复所云“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于林纾不懂外文,口译者译错的他自然不知,所以他翻译的作品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删节、错译、漏译的也时有出现,意译部分过多,似有翻译与创作并用,给人以半译半写之感,这是他译著的不足之处。可贵的是,他自己做事自己承担,不推卸责任,他曾说过:“纾本不能西文,均取朋友口述而译,在海内所知,至于谬误之处,咸纾粗心浮意,信笔行之,咎均在己,与朋友无涉也。”
林纾是一位正直的有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他爱祖国,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同情“戊戌变法”。面对当时外国的入侵,他痛心疾首,同仇敌忾。然而遗憾的是他从小受其父母“畏天循命”的封建观念影响,思想守旧,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即将兴起的时候,他又反对新文化运动,后被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排挤出北京大学。为此,他愤愤不平,相继作《妖梦》《荆生》等文章讽刺胡适等人,对抗新文化运动。
林纾不仅是作家、翻译家兼善,而且书法绘画俱工。他摒弃一切,肆力画山水,潜心钻研书画。其中《江南雨上图》采用元代画家高克恭的画法,以横点画山,突出江南雨色的迷离。那乌云密布、雷声滚滚、山头昏昏、林木蒙蒙的暴风雨来临之际的山区雨景在他的笔下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在此图中似乎在表现一种矛盾的情感。这种矛盾的一方面是他对狂风暴雨来临前那种变化莫测的大自然恶劣环境的一种恐怖和压抑感;另一方面“天变不足畏”,既然暴风雨来了,让我们从容面对吧!你看画中小路和水面一片白色,临水小屋中有人却安详自在,静坐观雨,似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无畏精神,充分表现出作者以画言志的真情实感。
林纾的另一幅《雪景山水图》用墨极为成功,浓、淡、干、潮浑然一体,形成层次丰富的色阶。全画不画一人,但从山脚老树的仰视,以及山谷依山而列的茅屋,使人感觉不到境界荒寒的同时,却把隆冬季节,夜雪初霁,清晨时分,群山银装素裹,朔风劲吹,冰天雪地清冷静谧的景色跃然纸上,而且描绘得十分感人,这恐怕也是作者在追求的那种纯洁高雅吧。全幅作品布局紧凑饱满,笔墨苍润纯熟,画上峰峦环绕,山脉映带连绵,山峰笔墨简洁,长皴淡染,山石脉络向背分明。天空使用淡笔渲染,烘托山峰冒雪出云之势,加之满山瑞雪,银装素裹,寒林孤秀,物态严凝,俨然寒冬在目。远山万木压着积雪,在灰暗天空衬映下更显雪色明亮光洁。山谷几间茅屋依山而列,屋顶压着积雪。蜿蜒曲折的山路和溪上小桥皆被大雪所蔽。山脚下,似乎在流动着溪水,溪两岸零散的傲雪老树残叶未尽,似乎在告诉人们,这是初冬的大雪,更严寒的天气还在后面呢。
林纾不仅是著名作家兼翻译家,而且还是一名很有品位的书画家,尽管后人很少提到他的书画成就,也许是因为其画之名为其文之名所掩的缘故吧。
(摘编自《中国文物报》)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林纾用雅驯遒劲的古文将大量外国古典名著翻译为中文,译作深受人们的喜爱,他不懂外文而全凭他人口述,因而得到了“今世小说界泰斗”等称号。
B.胡适和严复对《茶花女》译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胡适评价主要是侧重小说译作的文言形式方面,而严复的评价主要侧重小说内容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方面。
C.林纾用文言的形式创作了《妖梦》《荆生》两部小说,表达对胡适等人将自己排挤出北大的不满,以此来攻击他们,泄心中愤懑。
D.林纾的《雪景山水图》成功地运用了各种墨法技巧,生动感人地描绘了山、树、茅屋、小溪、残叶在雪中的景象,在荒寒冷清的氛围中,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那种纯洁高雅的追求。

E.本文分别从翻译、为人、绘画三个方面介绍了一个立体的林纾,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这样一位民国文人的崇敬之情。
结合文本概括林纾在翻译方面的成就与不足。(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林纾的两幅画,分析林纾绘画成功的主要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说“思想决定成就”,但林纾固守文言,反对新文化运动,思想守旧,而最终在翻译和绘画方面成为大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悼夏丏尊先生
丰子恺
犹忆二十六年秋,“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了!
后来我扶老携幼,仓皇出奔,辗转长沙、桂林、宜山、遵义、重庆各地。夏先生始终住在上海。初年还常通信。自从夏先生被敌人捉去监禁了一回之后,我就不敢写信给他,免得使他受累。胜利一到,我写了一封长信给他。见他回信的笔迹依旧遒劲挺秀,我很高兴。字是精神的象征,足证夏先生精神依旧。当时以为马上可以再见了,岂知交通与生活日益困难,使我不能早归;终于在胜利后八个半月的今日,在这山城客寓中接到他的噩耗,也可说是“抱恨终天”的事!
夏先生之死,使“文坛少了一位老将”“青年失了一位导师”,这些话一定有许多人说,用不着我再讲,我现在只就我们的师弟情缘上表示哀悼之情。
夏先生与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具有同样的才调,同样的胸怀。不过表面上一位做和尚,一位是居士而已。
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李先生教我们图画、音乐,夏先生教我们国文。我觉得这三种学科同样严肃而有趣。就为了他们二人同样的深解文艺的真谛,故能引人入胜。夏先生常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灵光,故能令人敬仰。”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夏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他也是博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因此能和李先生交游,因此能得学生的心悦诚服。
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但这并非恶意,却是好心。因为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学生们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了这个诨名。但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说:“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他听到请愿,也许喑呜叱咤地骂你一顿;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了。
他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五四”将近。我们做惯了“太王留别父老书”“黄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之类的文题之后,他突然叫我们做一篇“自述”。而且说:“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有一位同学,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匐奔丧”。夏先生苦笑着问他:“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发笑,那位同学脸孔绯红。又有一位同学发牢骚,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松而盘桓”。夏先生厉声问他:“你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弄得那人无言可对。这样的教法,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就不高雅。竟有人说:“他自己不会做古文(其实做得很好),所以不许学生做。”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革命主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这正是“五四”运动的初衷。
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他话很少,说时总是和颜悦色的。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学生便嬉皮笑脸,同他亲近。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铜钿少用些!”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
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我师范毕业后,就赴日本。从日本回来就同夏先生共事,当教师,当编辑。我遭母丧后辞职闲居,直至逃难。但其间与书店关系仍多,常到上海与夏先生相晤。故自我离开夏先生的绛帐,直到抗战前数日的诀别,二十年间,常与夏先生接近,不断地受他的教诲。其时李先生已经做了和尚,芒鞋破钵,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在我觉得仍是以前的两位导师,不过所导的范围由学校扩大为人世罢了。
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
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地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在“人世”这个大学校里,这二位导师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与“妈妈的教育”。朋友的太太生产,小孩子跌跤等事,都要夏先生担忧。那么,八年来水深火热的上海生活,不知为夏先生增添了几十万斛的忧愁!忧能伤人,夏先生之死,是供给忧愁材料的社会所致使,日本侵略者所促成的!
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因为我的写文,是在夏先生的指导鼓励之下学起来的。今天写完了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两行热泪,一齐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
1946年5月1日于重庆客寓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本文主要记述了夏丏尊先生教授作者时的几件往事,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夏先生的感激和缅怀之情。
B.文章开头写夏先生分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作者却笑他多忧,流露出对夏先生消极、悲观心态的不认同。
C.“木瓜”本是因批评学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号,但当学生们看到他把学生的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时,绰号就变成了爱称。
D.文章写李先生并非“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行大丈夫事”,这彰显了李叔同先生的高尚品质。

E.文章名为“悼夏丏尊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李叔同先生的行为品性,既有对比,也有类比,突出了夏先生的品格。
第五段在记述夏先生赞美李叔同先生的话后,作者为什么说“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多次提到“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的“多忧善愁”源于他的爱,他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把李叔同先生与夏先生的教育方式分别称为“爸爸的教育”和“妈妈的教育”。你喜欢哪位先生的教育方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纳尔逊·曼德拉
  到了南非才知道什么叫做“如雷贯耳”。在南非,如果要谈到人物,最有名的毫无疑问是纳尔逊·曼德拉。南非的精神领袖、世纪伟人、世界级政治领袖,是世人给他的赞誉;宽容、自信、谦卑、高尚、坚毅、尊严,是人们对他品格的评价。曼德拉在中国也很有影响,但主要限于对他与种族隔离的无畏斗争的英雄事迹。到了南非,曼德拉才真正立体地站立在我们的面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可以说,在南非的每一个地方,都屹立着曼德拉高大的身影。
  1918年曼德拉出生于特兰斯凯姆乌姆塔塔区一个名叫姆韦佐的小村庄。导游说曼德拉的父亲是一个酋长,准确地讲他父亲只是一名酋长的顾问,但他父亲具有坦布王族的血统。由于这一家族背景,曼德拉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读完了学士学位。在青年时期,曼德拉便积极投身于反对种族隔离的政治斗争。为掌握法律知识和技能,曼德拉作为唯一的黑人学生注册了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别称“威茨”大学)法律系。但后来因为频繁参加政治斗争,所以,他多次没有通过法学学位的考试。1952年曼德拉第一次被当局逮捕。作为非国大的党员,罪名是“法定共产主义罪”,被监禁9个月。这还只是曼德拉监禁生活中的一道“小凉菜”而已。1956年12月曼德拉第三次被捕,这次监禁时间是5年,1962年曼德拉再次被捕,被捕前他已经是南非头号通缉犯。曼德拉被判处“叛国罪”,处以无期徒刑,从此开始了以后长达27年的监禁生涯。有人说也正是几十年的监禁磨炼出来曼德拉现在的品质——宽容、大度。伟人是这样“炼”成的,曼德拉待的时间最长,条件最差的监狱就是臭名昭著的“罗本岛”监狱。曼德拉出狱后一直害怕闪光灯,因为在岛上石灰场奴役时被白色石灰刺伤了眼睛。现在小岛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从开普敦桌山半山腰就可以清楚看到罗本岛全貌,此岛离开普敦不过几公里。没能前往参观的确非常遗憾。
  曼德拉感动人的不是他如何进行斗争,而是他的品格魅力,他的信念。宽容、宽恕,是曼德拉的第一人格品行。1962年的这次被捕,实际上是内部出了叛徒,他知道,因为警察不可能如此准确地认出他将其逮捕,但他从未追究过,谈起此事,他只说是自己太大意。由于他的高尚品格,监管他的人——看守格雷戈里也被他所感化,最终成为他的保护人、朋友和追随者。当这名看守第一次来到罗本岛时,曼德拉很有礼貌地对他说:“早上好,欢迎你来到罗本岛。”在几次拘押转移中他都有机会逃走,但他没有。他认为,在别人信任自己时,自己也一定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曼德拉主张通过非暴力手段赢得政治斗争的胜利。他主张,并坚持宽恕所有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那些敌人。为此他与当时的白人总统德克勒克共同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1994年,非国大赢得大选胜利,曼德拉成为总统,但他没有对镇压黑人、迫害黑人的白人执法官、警察、看守实施报复,而是要求所有犯有刑事犯罪的白人和黑人限期自首,自首者一律赦免,从而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实现了南非种族冲突的和解。
我们立约,将南非建成一个国内和睦,与世界和平相处的彩虹国度。曼德拉在就职讲演中如是宣告。南非有曼德拉是南非的幸福。南非消除种族隔离、实现和平与曼德拉人格魅力有极大的关系,但仅靠人格魅力是有限的,南非的持续和平和发展需要的是制度,因为不是每一个拥有最高权力的人都具有像纳尔逊·曼德拉这样的人格。况且即使人格高尚也同样免不了犯错误。第二任黑人总统姆贝基在应对艾滋病的问题上就犯了大错误,居然不承认HIV是导致艾滋病的病毒。由于没有及时应对,使得200万南非人丧失了鲜活的生命。
(摘自2013年《检察日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纳尔逊·曼德拉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人物。因为他有宽容、自信、谦卑、高尚、坚毅、尊严等高尚的人格,是南非的精神领袖、世纪伟人、世界级政治领袖。
B.曼德拉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读完了学士学位。在青年时期,为掌握法律知识和技能,是唯一一个就读于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法律系的黑人学生。
C.曼德拉一生四次入狱,在监狱生活长达27年,有人说也正是几十年的监禁磨炼出来曼德拉现在的品质——宽容、大度。
D.曼德拉与当时的白人总统德克勒克共同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是因为他主张,并坚持宽恕所有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那些敌人

E.南总统姆贝基在应对艾滋病的问题上就犯了大错误,使得200万南非人丧失了鲜活的生命。从一个侧民说明制度对南非的持续和平和发展的重要性。
(2)宽容、宽恕,是曼德拉的第一人格品行,试概括曼德拉的宽容体现在哪些方面?
(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曼德拉为南非作出哪些贡献。
(4)成功人士的道路是有相似之处的,曼德拉是南非的精神领袖、世纪伟人、世界级政治领袖,结合文章探究曼德拉成功的因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