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含义主要是指
A.掌握了科学的革命理论 |
B.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
C.开始了有组织的革命斗争 |
D.开始提出独立的政治经济要求 |
围绕着怎样“破坏一个旧世界”特别是“怎样建设一个新世界”,毛泽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包括()
①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
②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③果断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④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0世纪50年代,中国“红专大学招聘各处可见爱你,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一五”计划重视工业化建设 | B.“双百” 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
C.“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 |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
梁启超认为,“西方重物质,中国重精神”。这说明他()
A.阐明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 B.描述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 |
C.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 D.“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 |
唐代科举中,士子在应试前,流行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社会名流,希望能向主考推荐,叫作“行卷”。没有糊名(弥封)的习惯,考官在评卷时,考生的名声往往是考虑因素之一。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体香公平公正、公开的精神 | B.阻断“寒门”学子的科举道路 |
C.兼顾人才在试场之外的表现 | D.扩充选官标准,扩大选拔范围 |
《管子.乘马》载:“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与之分货,则民知得正矣;审其分,则民尽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可见管仲认为提高小农生产积极性的条件是()
A.推行“均田制” | B.承认土地私有 |
C.实行“初税亩” | D.“相地而衰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