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的历史,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近代化两个方面的内容,而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我国迈出了国家近代化的第一步。”
请回答:
(1)简要说明当时我国“近代化”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表现。
(2)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结局如何?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评价第三帝国。
(3)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第三帝国政治制度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和挑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汉武帝时,因长期对匈奴战争,财政十分困难,汉武帝认为,许多大盐铁商家累积万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从不支援国家之急,于是他断然采取了废止盐铁自由经营、代之以国家专营政策。……后来,桑弘羊任治粟都尉,增设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掌管各郡国的均输事。各郡国多设均输官和盐、铁官,扩大均输业务,凡商贾所贩运的货物,只要有利可图,均输官都以地方所收租赋为本钱,购置当地土产,转运到外地牟利。
材料二有些国家,允许它们全体人民经营殖民地贸易。母国人民,得从母国任何港口,与列民地通商,除了海关的一般证件外,不需要任何特许状。在这场合,经商者人数众多,他们彼此间的竞争,使得他们不能榨取非常高的利润。在这样宽大的政策下,殖民地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售卖他们自己的生产物,购买欧洲的商品了。……但英国对其殖民地贸易所采用的宽大政策,大体上限于原料或粗制品的贸易。至于殖民地产物更精致的加工,英商和制造者要自己经营,并请求国会,以高关税或绝对禁止,使这些制造业不能在殖民地建立。
——摘编自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中国价格形成形式的比重及其变化

项目
政府定价(%)
政府指导价(%)
市场调节价(%)
2002年
比上年
2002年
比上年
2002年
比上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6
-0.1
1.3
0.0
96.1
0.1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
2.6
-0.1
2.9
-0.5
94.5
0.6
生产资料销售总额
9.7
0.2
3.0
0.1
87.3
-0.3


——据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2002年度三种价格形式比重测算情况的通报》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期贸易政策的特点。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英国对外贸易推行的是什么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到19世纪中期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3)归纳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请你就当前我国深化改革中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对历史进行合理阐释是重要的历史学习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编撰《法国革命记》呈递光绪。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描绘是:“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家,千万之中人,暴骨如莽,奔走流离,散逃异国,城市为墟,而变革频仍……普大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皆自法肇之也。”……1906年革命派在江苏创刊《复报》,田桐撰文说:“(法国革命)虽惨祸之来,骇人耳目,要皆彼迫胁我而为之者,我同胞又安敢辞哉?语曰:流血者,自由之母也;立宪者,革命之产儿也。”
——摘自宋严萍《19、20世纪之交中国思想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
(1)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一所蕴含的法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康有为与田桐审视法国大革命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
(3)综合材料一、二,我们可以用什么史观来建构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进一步谈谈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党制订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改革计划,把充分就业和有限制的国有化放在首要地位。这个党在1945年7月5日的大选中,欣然为一项关于住房和社会保险的具体计划而辩护,这个计划赢得了所有那些对25年来的不可靠和长期失业记忆犹新的人们的选票。尽管二战功臣温斯顿·丘吉尔个人威信很高,工党仍然赢得393个议席,第一次获得明显的多数,因而能够将其纲领付诸实施。
——摘编自莫瓦特《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2卷》等
材料二英国工党执政时期,政府掀起了国有化浪潮。保守党上台后,接受国有化的现实,同时加强私人企业经济,强调市场竞争的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活动。撒切尔政府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让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
(1)举出丘吉尔对二战胜利所做的具体贡献两例。依据材料一,分析工党获得1945年7月大选胜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英国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趋势。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近代中国思想急剧变迁,新陈代谢中充满新与旧的碰撞、调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1867年)
材料二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材料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确立儒家的身份?学术界有以下两种主张:①儒家是治疗现代文明弊病的良方,重建中华文化的核心;②儒家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民主法制制度,但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据余英时等著《不确定的遗产》整理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陈独秀所提倡和批判的对象。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敬告青年》的发表对近代思想的影响。
(3)如果请您就“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确立儒家的身份”发表看法,你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