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历史上,荷兰的海外贸易曾一度十分活跃,有“海上马车夫”之称。16世纪以后,随着英国海外贸易的崛起,荷兰的海外贸易霸主地位逐渐丧失。在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过程中,欧洲内部一直存在着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之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曾尖锐地批评,英国自由贸易理论是把实力不同的国家放在同一起点上,他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19世纪中期,德国实行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德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
——《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贸易保护给德国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1967年,欧共体成立。欧共体首先着手建立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了各种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对外建立共同的关税率。1968年,关税同盟建立。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关税同盟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占世界比重的两个显著变化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两个特点的历史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据张瀚《松窗梦语》载:“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轶类书,成荟萃焉。海内商贾所资,二方十七,闽中十三,燕、越弗与也。至荐绅博雅、胜士韵流,好古之称藉藉海内,其藏蓄当甲诸方矣。”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
——摘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文化现象的地域特点并指出该文化现象的主要社会推动阶层。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和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具有的社会转型的共同特征。

材料一:阅读下面的图片:

材料二 欧洲的文艺复兴初期四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到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民主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材料三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
(1)以上作品中,能体现世俗化的有哪些?试分析呈现世俗化趋势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3)四大发明在欧洲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画。

(注: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徒,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
材料二 苏格拉底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三 以下是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孟德斯鸠: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于如此。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宗教思想,并指出其实质(2分)
(2) 有人说苏格拉底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结合材料说明。(2分)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4分)
(4)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原因和影响。(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主要宣扬了哪些政治和教育思想?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了其政治思想吗?为什么?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秦的影响。
(3)上述人物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要分析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