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地理志下》
材料二 江南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前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庞,,故风俗澄清。而道教(按:指儒家礼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
--《隋书•地理志下》
材料三 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怒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立,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
--摘编自《太平御览》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代直隋代"江南"发生的变化。
(2)列举两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有代表性的"文人才子"。
“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文明的兴衰荣枯。美日英关系体现着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也是大国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1与图2之间是什么关系?图1争夺的焦点是什么?图2对美日关系演变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总统罗斯福说:“美国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2)材料二中的“民主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罗斯福的这个口号表明什么立场?
材料三 伊克斯日记记载了1941年9月美国部长联席会议的情况:“话题转到俄国的黄金储备上来……显然我们是在力求乘他们的黄金没有靠罄之前全部把它弄到手,以抵偿我们提供的货物。从此刻起,我们对苏联采取了租借法案。
材料四 1941年8月,大西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表示:“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罗斯福私下的反映是:“他(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我们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
(3)材料四中,丘吉尔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罗斯福要拒绝丘吉尔的建议?
(4)分析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采取了一些什么政策?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材料五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下面是二张有关中国在二战中的照片:
(5)照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请再举一例类似以上信息的史实。(2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艾德荣教授认为应该区分两种工业革命,一种是不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另一种是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宋代与1750-1850年的英国属于前一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商业性质的城市化,交通系统逐渐发达,商品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支撑市场的组织开始发展。
——艾德荣《重新定义工业革命:宋代与英国》
材料二 1870—1914年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通常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多个工业国家的崛起打破了英国独霸世界市场的局面,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世界市场走向成熟。
——王加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材料三西方学者称当代(二战后)西方社会为“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信息社会”“新工业社会”,把这一次科技革命称为“第三次浪潮”……西方文明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1)列举宋代两项主要科技成就。如何理解宋代是“不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请以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70—1914年世界市场走向成熟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三次科技浪潮把“西方文明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主要表现。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就科学技术、工业革命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在人类的历史上,各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兴起与没落,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耕稼劝,则农业崇,而弃本逐末者不得纵。由是,赋税可均而国用可足。”
——【明】周忱:《与行在户部诸公书》
材料二重商主义约产生于15世纪末,18世纪中期开始走向没落,支配了西方经济主流话语近300余年。彼时,西欧封建制度趋于瓦解,城市兴起,在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是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一个主张建立强大中央集权、拥护国家干预主义和殖民主义,为经济掠夺进行辩护的学派———重商主义学派兴起。
——摘编自《重商主义支配欧洲300年》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引自《邓小平南方讲话》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的西欧和中国分别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并从经济方面分析成因
(2)有观点认为,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经济政策都相继没落。结合史实分析说明上述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3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使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5)从以上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变化,你有什么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阶级、等级结构是社会群体结构中政治结构的集中体现。阶级是基于生产关系划分的,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等级是由统治者规定或由习惯法所规定的各社会成员不同的政治地位。在我国古代,等级划分与阶级区分都很普遍,等级以门第和职业为依据,从而与阶级的分界并不完全吻合。
战国时期等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层变化,社会等级是流动的,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贱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下层人士可以通过努力,下学上达,跻身官僚阶层。商人、农夫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爵位,改变社会地位,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因而更加扩大。这样,社会较前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摘自李瑞兰《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
材料二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的剧变和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工人阶级作为新兴的阶级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资产阶级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进一步分化;大量农民为生活所迫纷纷离村,流向社会各个阶层;地主阶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也发生了某些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的这种变动,反映了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同时又影响了民国社会的发展。
——摘自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
材料三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而在农民中,富农和富裕中农也常被排除在“人民”之外。
——摘自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等级与阶级划分的标准。(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等级与阶级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社会阶层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哪些重大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社会阶层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哪些重大变化。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凯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善于治理被征服的地区……是位行政家……而他竟还有立法家所具有的才能。他在那个时代中的非凡表现,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
———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
材料二长时期以来,军队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1)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指出拿破仑为什么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 (6分)
(2)材料二中“阴谋”是指什么? 为何当时“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