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八年,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言:向时纹银每两兑钱千,今每两兑之千又六百文。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白银价仰 | B.鸦片走私严重,白银外流 |
C.与英国正当贸易出现逆差 | D.五口通商以后,洋货倾销 |
英国诗人蒲柏写道:自然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__去吧,于是一切遂成光明。后人续写道:上帝说完多少年之后,魔鬼说:让__去吧,于是一切又回到黑暗中。以上诗句是对科学发展史上两个划时代人物无与伦比的科学成就的诗意描述。这两个人物分别是()
A.哥白尼和牛顿 |
B.牛顿和达尔文 |
C.牛顿和爱因斯坦 |
D.牛顿和普兰克 |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的兴起冲击了社会等级观念 |
B.社会群体认同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
C.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
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
①科举制度的实行②城市商业的繁荣
③印刷技术的应用④中外交流的扩大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
B.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依据 |
C.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 |
D.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提出“信仰得救”的主张 |
马丁-路德提出了“惟独圣经、惟独信心、惟独恩典”的三大原则,又提出了“人人是祭司、人人有呼召、人人是管家、人人有圣经”的四大口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宣扬信仰上的个人主义
②强调了人信仰中的上帝主权
③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④高扬了神权,也高扬了人权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