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精神改造的运动,就是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宣传“互助”、“博爱”的道理,改造现代堕落的人心,使人人都把“人”的面目拿出来对他的同胞;把那占据的冲动,变为创造的冲动;把那残杀的生活,变为友爱的生活;把那侵夺的习惯,改为同劳的习惯;把那私营的心理,变为公善的心理。这个精神的改造,实在是要与物质的改造一致进行,而在物质的改造开始的时期,更是要紧。因为人类在马克思所谓“前史”的期间,习染恶性很深,物质的改造虽然成功,人心内部的恶,若不剔除净尽,他在新社会新生活里依然还要复萌,这改造的社会组织,终于受他的害,保持不住。
(李大钊《“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选出对本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
A.精神改造运动,是要用人道主义精神改造人心。 |
B.人心的改造是要充分展示人的本性。 |
C.精神的改造是要与物质改造相一致的。 |
D.人心的改造是要消除私有制,把掠夺变为奉献。 |
不能作为“精神的改造”要“与物质的改造一致进行”尤其在“物质的改造开始时期,更要紧”的理由的一项是
A.因为人类在创史初期,会有许多恶习的产生。 |
B.物质改造成功,会使人性的本质更为恶劣。 |
C.如若人心的恶不剔除干净,在新社会还会表现出来。 |
D.如若人心的恶不剔除干净,新的社会组织就会被破坏。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影(节选)
方叶
古往今来,人们游历山川,除了欣赏大自然的秀美风光,获取履艰历险的快慰外,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与静美的山水相洽相融,排遣心中的郁结。而山庐梦影,既真实又缥缈。即可亲可感,又可寻可思,理所当然的是高人雅士抒情写意的最佳具象。看唐代诗人笔下的山影是何等瑰丽多姿!“黄河原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在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的眼中,山影是多么苍凉、壮阔和空旷啊。但为了边关的安宁,“不教胡马度阴山”,征夫守卒们却长年累月,甚至一生都在那里浴血苦战。苍凉的山影烘托出的正是诗人那博大的胸襟和壮美情趣。而诗仙李白也跟他豪放落拓的性格一样,他笔下的山影却充满了浪漫、神奇的色彩,“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诗人用一种震天撼地的笔力,道出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作为山水大诗人打画家的王维,原本就倾心于凄美的风光,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波折,更加看破世事,觉得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不值依恋,于是,他走出金碧辉煌的皇宫,走出浑浊的世道,投向佛寺和大自然的怀抱,把自己的身影彻底地融入浓浓淡淡的山影里。无论置身“空山新雨后”,还是“独坐幽篁里”,也无论品味“山色有无中”,还是聆听“深山何处钟”,山影勾勒出的是他那种怡然自得,超凡脱俗的心态;行行句句,无不充满了清幽恬淡的禅意和孤寂深远的意趣。
人们对于山影的喜爱,纯然是精神上的快乐和抚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辞去归来,在寻常的山中采菊,种豆,除草,饮酒,写诗,抚琴,悠远的山影雕塑了一个高洁伟岸的形象。同样的,敬亭山也并不孤高绝寰,而李白照样“相看两不厌”。个中奥妙,是敬亭山的山影里栖立着诗人那种“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傲然不羁的心曲,以及对趋炎附势、溜须拍马时尚的轻蔑。尽管敬亭山的山影并不巍峨奇峭,却历尽了千载而不朽。
许多年来,攀山涉水,深入林谷,山影始终是我一个无法走出的梦境。我知道,悠远的山影并非虚幻,更非死寂。在它森浩的襟怀里,有凌云的峰崖,有壮巍的树木,有灵动的溪泉,宛转的鸟语,有数不清清纯美丽的花草,而山影把这一切拥入自己的怀抱,相济相融,酿造出自然界的一种大和谐,大完美。常常沐浴在这种宁幽净洁的氛围中,人自然会渐渐变得神怡意远起来。
1.人们为什么喜爱山影?唐代不同流派诗人的笔下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山影的“瑰丽多姿”?
(1)人们喜爱山影,是因为
(2)山影的“瑰丽多姿”表现在:(请分点概括)
, ,。
2.敬亭山的山影并不巍峨奇峭,李白为什么照样“相看两不厌”?
3.最后一段中划线的语句的含义是:
4.下列对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古往今来,人们游历山川,只是为了欣赏大自然的秀美风光,获取履艰越险的快慰。 |
B.作者大量引用诗句不仅表现了山影的“瑰丽多姿”,同时也看出古代诗人怀才不遇,看破世事之后为排遣胸中的郁结而寓情于山影。 |
C.作品从山影联想到古代诗人及其名言佳句,表现喜爱山影是高人雅士的一种特有的心态。 |
D.“山影始终是我一个无法走出的梦境”形象的表现了山影的魅力和作者对山影的特殊感情。 |
E.作品把“我”和众多文学家对山影的情感融于一体,显示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自身审美情趣、理想情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落叶
杜渐坤
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北国的朋友也许以为怪异。因为,在北方,落叶在秋而不在春。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个时候,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竟是绀赭吧。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金红的阵雨了。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黄的地毯。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也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南国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叫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可是,在这浓密的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的泛起来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
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老叶不必窸窣,或者说不必作那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捱过冷酷的冬罢。在这里,就连冬天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雨水温润而充足,地表下有取之不尽的营养。万木和在风中一样做它们欢乐的梦。
时序如轮旋。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司春之神于是欣然驾临。蜂蝶成群来起舞,百鸟结队来唱歌,杂花纷然陈于枝梢上。氤氲的南国,这时已装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生机。
而这时,无论走在那一个林子里,无论在那一棵树下,我都欣喜地看见,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我看见新叶高标出老叶覆满的树冠。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唱它们新生代的歌。我听见新叶在呼唤,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于是,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
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然而,老叶没有悲戚。老叶也一样唱着它们豪迈的进行曲。老叶融入春泥,老叶化作玉露琼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生长。
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
于是,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
1.这篇散文生动地描绘了两幅落叶图景。
(1)这两幅图景同中有异,其异处是什么?
(2)作者在描写北国落叶时,用了“最初”、“但接着”、“接着”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1)。
(2)。
2.散文的前部分,作者着力描绘北国之秋和南国之春的落叶情景,有何意图?
答:。
3.散文的最后一段写道:“于是,无论在那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了一种庄严的忘我的
思考。”联系全文看,“我”在“思考”什么?
答:
。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用落叶这一自然现象为线索,全文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老叶落下,新叶勃发的现象。意蕴深邃,含蓄隽永。 |
B.这篇散文的前一部分所描绘的落叶图景,与过去许多名家笔下凋零、悲凉的落叶图景异曲同工,格调相似。 |
C.尽管两幅落叶图景描绘生动、形象,但若全文仅止于此,那么这篇散文便缺乏积极意义和深刻意蕴,所以作者接着勾勒了一幅新叶勃发图。 |
D.“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这里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赞扬新叶渴望崭新的未来,完成“老叶”赋予的使命。 |
E.“老叶融入春泥……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生长。”这句话形象地描写出落叶的作用和老叶的使命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准噶尔的地平线
沈仁康
我还从未见过像准噶尔盆地那样广袤、那样深邃、那样悠远的地平线。
在内地,人们的眼光常被局限在山岭、树木、各种建筑物的樊笼里,常被局限在淡云、
浓雾、自然地形的桎梏里,目光投不到遥远的天地之交。
但是,当我旅行在新疆准噶尔大戈壁上,却为这片凝固或半凝固的沙原所展示的辽阔和
无限震动。啊,真有大海一般的气魄!极目远视,没有高峻起伏的远山,没有绵延的森林,没有热闹的村庄,只有平荡荡的,卵石遍布的大戈壁。它努力向前伸去,伸到天地之交。那天地之交,是一条平平的、绵延的地平线!
这里荒漠,但有气魄!
这里只有疏疏朗朗的芨芨草、骆驼刺在旱风中摇曳,有些地方连稀草都没有。它是固定
了的沙漠,没有水,没有生命;但它的广袤却给任何人以壮阔的胸襟,我在默默凝视戈壁地平线时,感到了心脏的膨胀。
地平线,在远方。
在地平线上,清晨有初阳,这里的初阳没有那么红,它明明净净,没有晨烟晓雾的缭绕,
特别的灼白;夜晚有朗月和疏星,也那么明明静静,没有烟云的笼罩,特别的晃眼。
地平线,在远方。每当我向前跨进,马上会出现一条新的地平线,横亘在更远的地方。
我仿佛从这里触摸到了点什么,我触摸到了我们的人生,当我们不断前进,生活远处就会不断出现新层次的憧憬。我们永远走不到地平线,但它总在吸引旅人不怠倦地朝前,如果我们可以到达地平线,那人生之路就完结了,人们的展望就不再延伸了。不,我们永远走不到地平线。超越自我的追求之后,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标准,在更远更高的地方产生,等待我们新的超越。
地平线,准噶尔壮阔深邃的地平线,使我难忘,也使我思索很久。
1.在①——⑤自然段中,作者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不超过9字)
其独具的特色是。(不超过8字)作者由此产生了这样的意象:
。
2.文中对地平线上的初阳和星月夜的描写,(1)主要用了什么手法?(2)有什么作用?
3.“在地平线上,清晨有初阳”、“当我向前跨进,马上会出现一条新的地平线”,这两句话中的“地平线”分别指什么?
答:前一句的“地平线”是指。
后一句的“地平线”是指。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描写准噶尔大戈壁下笔,又以准噶尔“使我难忘”收束,充分表现了热爱边疆、热爱祖国这一中心。 |
B.作者先写准噶尔大戈壁,再写准噶尔的地平线,全文内涵丰富,构思巧妙,层次分明。 |
C.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不只欣赏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深邃的人生哲理:人生有一条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 |
D.最后一段意蕴深刻,启迪人们在人生旅途上要不断追求、进取,去达到新的境界,去确立新的标准,去等待新的超越。 |
E.本文不仅写“景”,而且写“意”,层层展开,通过类比联想,深化了主题,受到了意切情深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风
林斤澜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江南,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渣……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葱葱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冰河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双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渣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的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比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得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体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注]靸,音sa,拖鞋。
1.开头对春天有不同的评价,其含义分别是什么?
(1)北京人概括的“春脖子短”,意谓:
(2)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意谓:
2.文中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南方和北国的春风。请分别概括出其特点。
(1)第4段划线的语句刻画出江南春风的特点。
(2)第7段划线的语句刻画出北国春风的特点。
3.文章结尾部分,作者为什么说“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4.下列对文章的鉴赏评价,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的构思巧妙,重在写春风,却不开门见山写春风,而是从北国的春天写起,从春天的比较引出了春风,作比较后即收束全文,文字短小精悍。 |
B.春风本是无形、无声、无味、不可捉摸的,作者却通过自身的感官,把春风刻画得形神兼备。 |
C.作者既从听觉,又从触觉和视觉两方面去描写北国的春风,使人感到春风无处不在。 |
D.全文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写春风,赞叹春风,旨在歌颂春满大地的祖国。 |
E.本文语言朴素、凝练、传神,运用叠字、叠词增添了文章的韵味,长短句交错,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年是一种召唤
马国福
酒水长,田野黄,老树望,糕点香,年关里飘着浓浓的暖意。
年就像一个蹲在时间深处的老者,发如雪,须如弦,眼如泉,依偎在村口的老树下,久久守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由远而近的是熟稔的乡音。道道桃符红光满面,杯杯热酒倾诉衷肠,远走他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远方亲人的召唤,辗转南北,回到他们久违的家园。没有了羁旅他乡的牵绊,没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落寞,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像一幅幅灵动的红剪纸,安静的故乡有了年的红晕。喜鹊以佛的慈悲心欢喜心,在家门口的白杨树上欢叫,报喜,迎接一个个远道而来的游子。脱了毛的老狗摇着尾巴,深情的眼眸盛满泪水,伸出长长的舌头,舔着久违的家人的裤脚。听到门的响声,卧在炕角的老花猫,跳起来,冲出门外,跟一别经年的亲人撒娇呢喃。就连那些木讷地反刍甘草的牛羊也不甘落后,停止咀嚼,深情地凝望回家的亲人是否瘦了。这些生灵,都是我们家族重要的一员。它们站在大地上最先感知到亲人到来的信息。
年,在岁月深处,汹涌成一股潮水,负载着背井离乡的人,穿过远方的河流、人流、山川、田野、站台,顺着故园的呼唤,将酝酿了很久的故园之恋,像酒精一样一次性燃烧。端起酒杯喝干,放下筷子唱歌,吼一声故乡,泪流满面;叫一声母亲,衷肠百结。所有的愁绪,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欢喜,都盛在“年”这个被时间打造的情感酒杯中,没有顾忌,没有痛楚,端起来尽情分享。
故乡如佛,年关如庙堂,让每一个游走他乡的游子皈依家园,平静、安详、幸福,醉倒在家的胸襟里。只要回到故乡,他乡的秩序、规则、面具统统远去,只有熟悉的脸庞,熟稔的风景,熟透的方言,熟知的故人,一切没有了距离,只有浓如酒、醇如蜜的真情。我一直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每当过年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体内有一股火在燃烧,我知道,那是潜伏在我心灵深处的情感雷达,在时空深处感应着故乡的召唤,我在尘世间喧嚣孤单的心,才能归于安详。
年,只是一种文化符号,情感标记,是岁月长河浣洗后让我们回归传统的生命节点。是年,激活了我们压抑在他乡被各种道具、面具覆盖、遮挡的心灵。你可以在异乡将泪水咽下,但顺着年的召唤,回到生你养你的地方,即便你泪水汹涌成河,你也会觉得,这是很幸福的事;即便你孤寂如地下沉默的煤,只要回到你的灵魂和这方水土血脉相连的家园,你的孤寂如煤燃烧,不觉寒冷。
年,是穴居在我们生命深处的一个圣物,它是一种情感的召唤,文化的召唤,传统的召唤。顺着这声悠长的召唤,你会发现人世间最美丽恒久的爱恋,最温暖宽容的情怀花蕾一样,被年举在手中,在岁月的长河中,让你生命的原野芬芳遍地,美好丛生。
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年”是幸福的始发车站,携着眷恋上车,背着欣喜落座,这幸福的回归列车让你挥别尘世烟云,不觉悲凉,温暖久长。
(选自2008年2月4日《人民日报》)
16、文章第2段“年就像……久久守望”,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
17、“年关里飘着浓浓的暖意”,第3段对此有具体的描写。请问:故乡年关的暖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8、年是一种召唤。纵观全文,这种召唤对于游子来说,产生了哪些方面的作用?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
A.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千百年的文化积淀,赋予了年以丰厚的内涵。作者以饱含深情之笔,逐层深入地揭示了年的文化内涵。 |
B.文章以故乡为切入点,尽情渲染年对游子的巨大感召力,其中暗含着对长期蛰居在家的人过年意识淡薄的批判。 |
C.文章认为,羁旅他乡的人为了生存往往被迫带上各种道具、面具,纯真的心灵被遮挡,以致有太多的泪水和孤寂,是年节把这一切加以排解。 |
D.“像酒精一样一次性燃烧”这个比喻的含义既包含故园之恋酝酿了很久,又包含故园之恋的释放是短暂的。 |
E、文章情调热烈,思想深邃,结构严谨,语言朴实,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灵动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