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精神改造的运动,就是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宣传“互助”、“博爱”的道理,改造现代堕落的人心,使人人都把“人”的面目拿出来对他的同胞;把那占据的冲动,变为创造的冲动;把那残杀的生活,变为友爱的生活;把那侵夺的习惯,改为同劳的习惯;把那私营的心理,变为公善的心理。这个精神的改造,实在是要与物质的改造一致进行,而在物质的改造开始的时期,更是要紧。因为人类在马克思所谓“前史”的期间,习染恶性很深,物质的改造虽然成功,人心内部的恶,若不剔除净尽,他在新社会新生活里依然还要复萌,这改造的社会组织,终于受他的害,保持不住。
(李大钊《“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选出对本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
A.精神改造运动,是要用人道主义精神改造人心。 |
B.人心的改造是要充分展示人的本性。 |
C.精神的改造是要与物质改造相一致的。 |
D.人心的改造是要消除私有制,把掠夺变为奉献。 |
不能作为“精神的改造”要“与物质的改造一致进行”尤其在“物质的改造开始时期,更要紧”的理由的一项是
A.因为人类在创史初期,会有许多恶习的产生。 |
B.物质改造成功,会使人性的本质更为恶劣。 |
C.如若人心的恶不剔除干净,在新社会还会表现出来。 |
D.如若人心的恶不剔除干净,新的社会组织就会被破坏。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在我们看来,小说总得有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但在唐以前,神话、寓言不用说了,即便是历史散文,也往往只有人物性格的一刹那的闪光,只有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学意味,因而只能说是孕育着小说的因素,不能把它们径直地称为小说。同样,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除了极少数有稍许细致的艺术描写之外,大都是简单粗略的“残丛小语”。即便其人物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即便其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艺性,也只能算小说的雏形,也很难径直地称为小说。我们顶多可以把其中极少数故事称为“小说”,顶多只能说魏晋南北朝出现有极少数“粗陈梗概”的小说,不能把这些故事全都叫做“小说”。正如我们不能把神话、寓言、历史散文与小说混为一谈一样,我们出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作品称为“故事”是可以的,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恰当的。
严格说来,中国小说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唐以前只能算小说的萌芽和发展阶段性。唐代的传奇才名副其实的小说。在故事情节上,它由过去那样的随笔、杂记式的记录或简短零星的“残丛小语”,变成了篇幅较长的细致描绘、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相当完整的艺术结构。在人物刻画上,它由过去那样的不注意人物性格或只有性格的一刹那闪光,变成了比较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心灵的描写。在作品内容上,它也由记叙怪异的人和事扩大到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一句话,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形式,无愧于“小说”称号。明代胡应麟说:“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所谓“作意好奇”,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虚构和创造,不拘泥于事实的记录。鲁迅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的文章,都很简短,而且当作记事实;及到唐时,则为有意识地作小说,这在小说史上,可算是一大进步。”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终于正式形成了,标志着我国小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终于由萌芽成长为大树,标志着前著作中孕育的小说因素董形成了“小说”这样一个新型的文学体裁。
5.作者说“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恰当的”,作者之所以
这样说的原因是()
A.因为这些志怪、志人故事只能称作小说的雏形。
B.因为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
C.因为这些志怪和志人的故事还缺乏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还没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所写的人物也缺乏鲜明的性格。
D.因为这些志怪和志人的故事,大都是粗略的“残丛小语”,只有部分人物的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从故事情节来看,除某些片段外,总体上还缺乏文艺性。
6.标有横线的“孕育着小说的因素”在文中是指哪几类?()
A.神话、寓言、志怪小说
B.神话、寓言、历史散文
C.神话、寓言、志人故事
D.神话、寓言、历史散文、志怪小说、志人故事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说“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的形式。”这“完备”的形式,作者是从“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环境烘托”三方面来说明的。
B.鲁迅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关于这个“变迁”,鲁迅和胡应麟都论及了,这个“变迁”应是指有意识地写小说。
C.文中的“假小说以寄笔端”是说他们借小说这种形式来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寄寓于文字之中。
D.我国小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萌芽而成长为大树的标志就是唐代的传奇。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
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节选)
——对屈原作品的个案考察
①浪漫主义是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具有特定结构方式的一种文学形态,而并非是自古就有的,情感与想象是浪漫主义的非本质属性,他的本质属性主要是对立性与主体性。
②所谓对立性,主要是指个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本质对立,在美学上具体表现为对崇高美的追求,这种崇高美是针对古代和谐美而言的。
③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也会深深体验到他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冲突,但这种矛盾冲突仍局限在古代的伦理范围之内,他推崇的是古代的圣君贤相,批判的则是昏君贼臣,他并不是要摧毁,相反是要强化和重建当时的社会秩序。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是非常执着的,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这种理想追求又与他对现实的极大关怀交织在一起。他的诗既有禀赋楚国文化光怪陆离的感性色彩,又有中原儒家文化积极入世的理性精神。他对他所处的集体境况是哀怨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种哀怨、牢骚显然有别于近代意义上的复仇与反抗。所以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认为在中国历代诗人中,只有屈原能“放言无惮”,敢说前人不敢说的话,但同时又指出,即使在他的作品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
④屈原追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和谐美,而对于内容和形式、德性与容貌不统一、不和谐的美则予以极大的排斥。这种审美理想与西方近代浪漫主义的美学追求显然有着极大的差距。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这篇被誉为浪漫主义宣言的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对立原则,而他的《巴黎圣母院》则是对这一原则的具体实践,他有意地追求形式丑,甚至以丑来表现美,如撞钟人加西莫多,形体上丑陋不堪,但是在心灵上却是最美的形象。这跟屈原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显然是大相径庭的。
⑤就主体而言,近代浪漫主义追求的是个性解放,其内涵是人的个体自我。而屈原虽然屡遭不公,但九死而未悔,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安危,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他政治上失意的时候,出于不得已,他也曾有过要离开故土的念头,但当骑在马上,回首眺望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的时候,他的悲伤痛悼的心情又是那样的深挚,“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当得知旧国古都破灭的时候,他又不禁写下《哀郢》以表达他的哀思与忧伤:“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最后他还是决心重返故土,立誓死也要回去,“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正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他“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这种思想感情无疑是真挚的,伟大的,但却与浪漫主义主体性无关,甚至从根本旨趣上讲是背道而驰的。
9、从全文来看,对于“浪漫主义”的理解,错误的一组是
A、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在时间上既有上限,也有下限。
B、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浪漫主义,仅凭其是否具有强烈丰富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是不足为据的,而应主要看其是否具备对立性和主体性。
C、对立性是浪漫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主张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不可调和,追求崇高美与古代和谐美的对立统一。
D、主体性作为浪漫主义的又一本质属性,追求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否定古代那种对君主乃至国家的人身依附。
10、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屈原作品具备“主体性”时所用论据的一项是
A、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B、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C、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D、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
11、在作者看来,屈原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立性体现在几个方面,请结合原文加以概括说明。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发生了伟大变革。但是自本世纪中期以来,这场革命显现出明显的“饱和现象”。比如核层次的研究、核裂变的应用,后来发展是比较缓慢了;还有受控热核反应、粒子物理研究等,虽然都有新的发展,但速度与本世纪中叶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强大的科学能力又不能弃置不用,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饱和现象”是指( )。
A.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研究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 |
B.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已经发展到十字路口,亟待开拓新的领域 |
C.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虽有新的发展,没有停顿,但发展速度缓慢难以出现新的突破 |
D.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的伟大变革日趋缓慢,开始处于停滞状态,必须突破 |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中国的资源、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等特殊条件,都会影响中国的科技发展。在我与青年人接触中,许多青年人热心于世界科技的发展,他们有志成为世界学者、国际学者,对国际的重大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为此,我要求他们多研究中国的重大问题。
文中加点的“为此”的“此”所指的内容是( )。
A.中国的资源、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等特殊条件,都会影响中国的科技发展 |
B.许多青年人热心于世界科技的发展 |
C.许多青年人对国际的重大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 |
D.许多青年人热心于世界科技的发展,对国际的重大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 |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早在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先生就已意识到国人对“科学”存在失之偏颇的理解。他指出:“那些绝对的鄙厌科学的人且不必责备,就是相对的尊重科学的人,还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的性质。他们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结果,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我们若不拿科学精神去研究,便做哪一门学问也做不成。”梁先生将国人对科学的态度,概括为两点:一是把科学看得太低了,太粗了;二是把科学看得太呆了,太窄了。
从这段文字,我们不能推出的是( )。
A.“把科学看得太低、太粗”的人指的是“绝对的鄙厌科学的人” |
B.“那些绝对的鄙厌科学的人且不必责备”,其原因是他们信奉宗教神权 |
C.梁先生认为那些“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的性质”的人是因为把科学看得“太窄”了,这些人实际上也是不懂科学精神 |
D.梁先生认为中国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科学精神,就将被现代科学所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