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8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全球反恐战略》。这是联合国192个成员国第一次就打击恐怖主义的全球战略达成一致意见。这说明
| A.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
| B.恐怖主义行径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
| C.打击恐怖主义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 |
| D.反对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 |
在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最大,对它的处理方式一般是捕捉后封存。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利用它与氢气反应,产生甲醇,再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乙烯,从而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使二氧化碳转变为廉价而充裕的可再生能源。这一研究思路体现了科学家力图通过科技创新( )
①生产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
②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③解决不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高耗能问题
④探索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可行路径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面对西南五省区遭受严重的干旱,国家气象部门先后在77个县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共发射高炮和火箭弹3 203发,起到了明显的增雨效果。这表明( )
| A.人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规律 |
| 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
| C.人们办事情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 |
| D.人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
古城选址都很讲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如山东济南的老城,南依千佛山,市内泉群广布,汇入大明湖,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城市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②城市布局要深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③城市布局要追求各自的个性
④依山傍水是城市选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④ |
2012年8月17日,欧洲研究人员在科学史上首次成功“抓住”微量反物质。反物质的存在证明( )
| A.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
| B.物质是人类所创造的 |
| C.整个世界既是物质的又是意识的 |
| D.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是可以改造的 |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
|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
|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
|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