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史记》选读课文的文意,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报任安书》最大特点就是作者胸中有气,倾泻笔下,喷涌而出,使文章不仅以事以理晓人,而且以气以情动人,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力量。 |
| B.《廉颇蔺相如列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赵国所作的垂死挣扎。由于君臣一致,将相配合,赵国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表面的尊严;军事上严密戒备,保障了一时的安全。 |
| C.《屈原列传》像一首抒情诗,婉雅凄怆。作品记述了屈原卓越的才干、高尚的志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不幸遭遇。对屈原的怀才不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昏愦和不辨贤愚,对谗臣的嫉贤误国,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
| D.信陵君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可以入传的材料浩如烟海,即使将他的传记写成洋洋大观的长篇巨著,也委实不难办到。然而,作者没有这样做,他只用了三千余字,就使这个名扬古今的人物神情毕肖,立于纸面。这是与作者的精心裁剪分不开的。 |
《长亭送别》中《滚绣球》一曲中有“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金圣叹赞其为真正妙文,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的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
| B.莺莺看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随这种情景,勾起了内心的离别之情,正是情因景生,借景抒情。 |
| C.这两句是紧扣莺莺惜别的心理进行描绘的,用“迍迍的马”和“快快的车”进行对比映衬,生动刻画出莺莺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的形象。 |
| D.“马儿慢慢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的那种不忍遽别的,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真可谓是情景交融,剖析入微。 |
对《长亭送别》中《端正好》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A.前四句,写秋天、秋地、秋风、秋雁,天碧、地黄,风紧、雁飞,有声有色,动静相间;既是写秋天的实景,又暗含着离人的伤感。 |
| B.这首曲词的前四句,由欧阳修《苏幕遮》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四句演化而来,同为离别渲染气氛。 |
| C.最后是个设问句,先暗中点明离别的具体时间“晓”,然后借景抒情,运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一问一答,是离人的泪染红了遍野的霜林,读来催人泪下。 |
| D.整首曲词,借对富有深秋季节特征的景物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生动地衬托出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心情。 |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一句是()
例句: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A.而刘夙婴疾病 | B.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
| C.文王拘而演《周易》 | D.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当:应当 |
| B.大母过余曰过:经过 |
| C.若望仆不相师师:效法 |
| D.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停留 |
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
| B.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
|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 D.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