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后人常用来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它与“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思相近。 |
B.李密在《陈情表》中形容自己孤苦的成语是“茕茕独立,形影相吊”;形容祖母病危的成语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C.陆游在《书愤》“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一联中运用六个意象直接组合,概括了宋军两次抗金的大胜仗。 |
D.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来表达对廉颇晚年壮志虽在却无人赏识的处境的同情。 |
对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浅尝辄止(就)义愤填膺(胸) 永垂不朽(流传)坚韧不拔(移动,改变) |
B.安之若素(平素,平常)息息相关(非常细微之处) 百折不挠(改变)将功赎罪(抵消) |
C.永葆生机(保持)民不聊生(依赖;凭借) 气馁悲观(失掉勇气)迥然不同(差得远) |
D.销声匿迹(隐藏;不让人知道)备受关注(表示完全) |
坚如磐石(大石头)心急如焚(烧)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还是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心情就会慢慢地升朗起采。 |
B.他在近期某报生活栏目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
C.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彩色图案与相关课文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对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有着直观的辅助作用。 |
D.近—个时期,非法传销活动在不少地方又有猖獗和抬头的趋势,有关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表达和内容的角度分类,诗歌有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三类,寓言诗属于叙事诗范围之内;从体裁角度分类,诗歌可分为旧体诗和新诗两大类。旧体诗指用文言和传统格律写的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新诗是现代涛歌的主流,而反映现代生活和现代人思想感情的旧体涛,也被认为是现代诗歌。 |
B.词最初称为“曲词”、“曲子词”,是配乐的;后来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故有人称之为“诗余”;又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 |
C.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都是现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发现》《忆菊》《给战斗者》分别是他们的重要作品。舒婷是当代著名的女诗人,《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她的重要作品,《双桅船》是她的第一部诗集。 |
D.普希金是俄国伟大的诗人,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华兹华斯是英国“湖畔派”代表诗人。 |
下列对课文有关语句的分析品味,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用比喻手法借对月下荷叶、荷花色彩的描写,巧妙地写出了荷塘上月光的朦胧。) |
B.“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背景。”(“树”与“小屋”.两相对比描写,各自特点鲜明,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突出了“树”的动态美和“小屋”的静态美。句式整散交错,富于变化,富有节奏感。) |
C.“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作者把“我的车辙”和“母亲的脚印”紧密地联系在—起,含蓄地表达了对深沉母爱的充分理解。语言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无限的母子深情。) |
D.“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作者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感受到了它的美:并由此受到了启迪,认为“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自然的美正是鼓舞作者“要活下去”的因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 |
从修辞角度看,与其它三句有区别的一句是( )
A.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C.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
D.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像一线钢丝似的,抛入天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