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

A.社会制度的价值观不同
B.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C.复杂的宗教信仰和民族关系
D.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和相互制约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1923—1926年的频度高于前两段时期,其原因是

起止时间
1915—1918
1919—1922
1923—1926
文章篇数
770
631
128
“革命”
0.78%
2.45%
25.14%


A. 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B.十月革命的影响
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
D.土地革命的开展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②任务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
③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④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康有为此语称赞的是

A.公车上书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下列表格是甲、乙两位同学对“农民阶级与近代中国革命”的探究,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历史依据一
历史依据二
历史结论

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因农民阶级局限性而失败
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出身农民家庭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农民阶级可以领导革命胜利


A.甲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正确,结论合理
B.乙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不正确,结论不合理
C.两位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都不准确,结论都不合理
D.两位同学的推论都合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时代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B.折射出全体国人均要求改革的社会思潮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