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A. | 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 B. | 是否实行"平均地权" |
C. | 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 | D. | 应否推行议会制度 |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是()
A.认为教育可以兴国 | B.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
C.重视民意 | D.认为统一是民心之所向 |
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正确的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
B.“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
C.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
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
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宣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这一法律体系主要以下列哪部法律为核心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1949年《共同纲领》 |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文件 |
产生的背景 |
主要内容 |
历史地位或评价 |
||||
《共同纲领》 |
① |
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
||||
1954年宪法 |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
② |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
1982年宪法 |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
规定我国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
③
|
“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