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1票赞成、4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关于考虑准备对苏丹政府进行制裁的第1564号决议——“迭尔富尔决议”。中国政府认为“制裁无助于解决复杂问题,甚至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投了弃权票。上述材料表明( )
①联合国大会是由全体会员国组成的审议机构②安理会是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③中国只支持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开展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工作④安理会对国际问题的调停和裁决只要常任理事国不投否决票便能通过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运动的不同看法,如:“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
动”“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静既含动,动不舍静”。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眼光看,
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属于
A.怀疑论、相对主义、辩证法 |
B.唯心主义、诡辩论、辩证法 |
C.唯心主义、辩证法、二元论 |
D.形而上学、宿命论、诡辩论 |
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
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了
①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②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
③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 | D.①③④ |
从四川汶川地震到云南盈江地震,从海地地震到日本特大地震。近年来,地震在
世界各地频频发生,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关于地震发生人类能否准确预测
这个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据此回答问题尽管地震预测难度很大,但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
认为,国际上对于地震预测确实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承认,地震长期预测还是有可行的办
法,中期预测也有成功的例子,争论的焦点是短(期)临(震)预测。他建议,“十二五”
规划草案中应该强化地震预测工作。关于地震的预测,下列说法 错误 的是
A.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终有一天人类能够做到预测地震 |
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可变的联系,人能正确认识规律 |
C.人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人们能够在未来做到预测地震 |
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因此人类会做到科学预测地震 |
有人认为要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研究地震科
学,深入研究地壳运动规律。这是因为
A.地震科学是人们从事哲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
B.哲学能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正确指导 |
C.马克思哲学是进行地震科学实验的基础 |
D.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为地震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
关于地震的原因,有人说是苍天对人类的报复。这种观点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B.客观唯心主义 |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D.主观唯心主义 |
恩格斯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引文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是
A.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 B.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
C.客观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 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自己的哲学视为“纯粹思辨的观念”和“书斋里的学问”,
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这表明
①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②关注与无产阶级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③哲学社会功能的缺失是以往旧哲学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标志
④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