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知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这段对话的双方最有可能是
| A.伏尔泰与法国贵族 | B.伽利略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 |
| C.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 | D.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大陪审团 |
下列观点中,最有可能得到李贽赞同的是()
| 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 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 |
| C.“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 | 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
《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其要说明的是()
| A.良知即天理 | B.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 |
| C.格物以求理 | D.存天理,灭人欲 |
青年时期的钱伟长在美国大使馆填写签证表的宗教信仰一栏时钱先生说:“我没有宗教信仰。”美国官员说:“没有是不行的,你就填信仰孔教吧”。这件事说明()
| A.外国人一直把儒教当成中国的国教 |
| B.中国以外的世界,把儒家视为一种宗教 |
| C.儒家应当积极参与世界宗教对话 |
| D.儒教或曰孔教就是中国人的宗教 |
贝多芬用人们难以忘怀的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信念。据此判断,贝多芬作品的主旋律是( )
| A.古典主义的悲剧情结 | B.文艺复兴的人文关怀 |
| C.现代主义的批判意识 | D.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 |
1816年,全球性的低温袭击了欧洲、美洲甚至中国。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而资源短缺导致人类冲突。1816年广泛的农作物歉收使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出现“粮食骚乱”,激发了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激情……同时自然的阴霾还影响到绘画的风格和文学的基调,促进了新宗教的诞生、新发明的出现。这说明( )
①在19世纪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
②自然界的重要变化是决定人类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
③自然界的重大变化能够影响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
④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对“理想王国”的失望
| A.①② | B.②③ |
| C.③④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