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口直接对外贸易额与位次(引自陈锋《汉口发展与张之洞督鄂》)
年 份 |
进出口额(两) |
占全国 |
1867 |
522342 |
0.41 |
1868 |
1398115 |
0.89 |
1869 |
1266253 |
0.83 |
1870 |
2290335 |
1.69 |
1871 |
3675409 |
2.36 |
1872 |
4075196 |
2.52 |
1873 |
4421536 |
2.86 |
1874 |
5258811 |
3.96 |
1875 |
5761239 |
4.15 |
1876 |
7271451 |
4.75 |
材料二 张之洞极力主张兴修芦汉铁路,他指出:“语其便利,约有数事:内处腹地,
不近海口,无引敌之虑,……干路袤远,厂盛站多,经路生理既繁,纬路枝流必旺,执
鞭之徒,列肆之贾,生计甚宽,舍旧谋新,决无失所,……近畿有事,三楚旧部,两淮
精兵,电檄一传,不崇朝而云集,都下或内地偶有土寇窃发,发兵征讨,旬日立可荡平,征兵之道,莫此为便,……海上用兵,首臣梗漕,东南漕米百余万石,由镇江轮船溯江而上,三日而抵汉口,又二日而达京城,由芦沟桥运赴京仓,道里与通州相等,……”
——《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
材料三 武汉者,……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而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也。……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四省,及河南、陕西、甘肃之各一部,均恃汉口以为与世界交通惟一之港。
——孙口山《建国方略》
材料四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铁路交通领域建设取得很大成就。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说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1906年,芦汉铁路通车。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述张之洞、孙中山认为在武汉地区兴修铁路的好处有哪些?(4分,不得照抄原文)
依据下图指出,这一时期武汉最重要的铁路建设成就是 建成通车。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十九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
材料二 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道:农民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毫无疑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许多农民的土地都减少了……所有条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赎取土地的条款……由于这些条款,农民失去了最大部分土地……私有农民通过改革所获得的份地大部分全然不足以糊口。
(1)据材料一,分析这名知识分子为什么这样评论农奴制?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
(2)你同意材料二中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在历史上,自由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朝后期,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性(即本性)者,心所生也,亦非一种已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1)根据材料,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
1848年,马克恩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当封建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自由竞争时期,资产阶级都有哪些活动及政策。结合《共产党宣言》发表的背景,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要提倡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1895年3月,严复在谈到西方国家富强原因时指出: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20世纪初,严复指出:特观我国今处之形,则小己(个人)自由,尚非所急……所急者乃国群(国家)自由。
(3)概括严复关于自由的观点。(要求:不得照抄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严复发表以上言论的背景。
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即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4)结合福利国家的内容,从免于匮乏的自由的角度来分析其意义。
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几千年来文明沉淀的精华,从古至今,法律制度的发展完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第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1)材料一的出现,在当时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你是如何看待它的?
(2)图二体现了什么政治特点?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何影响?
(3)图三先进性表现在哪里?它的颁布有什么积极作用?
(4)上述三幅图片所体现法律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材料三:“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评价材料三的观点。
(2)我国应怎样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左图为某次国际会议的永恒瞬间。中国外交部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为何乔冠华部长会如此开怀畅笑?你认为出现此永恒瞬间的国际国内政治因素有哪些?
(2)观察上右图,请给这幅图片取个名字,然后写一个简短的说明(应包含时间、人物、事件及影响)。
(3)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