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如果灾难要来,谁能拯救?
烟台、威海遭逢百年不遇的大雪;壶口瀑布被冰封;俄罗斯乃至整个欧洲遭受寒流袭击,造成大量居民死亡……
面对极端气候新闻的不断出现,专家一次次地发出警告:这可能是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或许,近年来全球气候反常、去年年底至今很多地区遭遇严寒,或许是多年后某场灾劫可能降临的前兆。
全球持续变暖是否决定了人类的存亡?
这些微小的气温变化最终是否决定人类存亡的命运,尚是一个无法预知的谜。而现在摆在人类面前的是,地震、台风、海啸、水灾等自然灾害接踵而来,广泛的干旱、作物歉收、水资源短缺、疾病增加、海平面上升、森林毁灭等生态灾难愈演愈烈。同时,南印度洋的珊瑚礁、澳大利亚的高地森林、南非的台地高原、北冰洋和中欧的山脉的生态系统出现破坏趋势,灭绝物种的数量正在急剧上升。
全球的生态系统如此脆弱,两极的冰雪则显得尤其重要。科学家称,哪怕仅仅格陵兰岛的冰冠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孟加拉国、美国的佛罗里达州、菲律宾和荷兰等地的大面积陆地会被淹没,数亿人的生存会受到威胁。
让人难以捉摸的全球变暖与灾难降临的关系。
全球气温为什么会持续升高、气温升高又是如何影响全球生态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但是科学家们现在并不知道这种“变冷”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大气的“变暖”相中和,他们正在试图研究这条“热能传送带”发生停滞的可能性。一些研究认为,温盐环流停滞是有可能的,但可能性不大,这取决于大气变暖的程度和速度。不过有确凿证据表明,全球温盐环流正不断减弱。如果全球持续变暖,未来100年内很有可能出现“后天”。
《京都议定书》生效一周年,人类是否能共同抵挡灾难
在可能降临的灾难面前,人类不能“无为”,也并非“无为”。各国领导人对全球变暖已经予以相当警惕。如在去年初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约700名世界经济界领导人通过投票,在四十几项世界级议程中选出六项优先议题,气候变化位居第三。
(《环境》杂志2006年第3期)
下列对“热能传送带”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热能传送带”就是指通过温盐环流降低温度。
B.“热能传送带”有可能发生停滞,但可能性不大。
C.“热能传送带”发生停滞的可能性取决于大气的温度和速度。
D.有确凿证据表明,全球温盐环流正不断减弱。

下列不属于“全球变暖与灾难降临的关系”问题的一项是(  )

A.全球持续变暖是否决定了人类的存亡?
B.全球气温为什么会持续升高?
C.气温升高是如何影响全球生态?
D.在可能降临的灾难面前,人类该怎么办?

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在摆在人类面前的自然灾害,诸如地震、台风、海平面上升、海啸、水灾、森林毁灭等接踵而至。
B.一些研究认为,温盐环流停滞是有可能的,这种可能主要取决于大气变暖的程度和速度。
C.如果两极冰山的冰冠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
D.近年来全球气候反常、去年年底至今很多地区遭遇严寒,是多年后某场灾劫降临的前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裸木黄桑
吴光辉
我来到皖北的皇藏峪是那么的不期而至,去亲近那片淡黄如烟的森林是那么的出乎意料,想委身于那片裸木黄桑又是那么的身不由己。这情景简直就如同两千多年前,慌不择路的刘邦逃到这里一样的命中注定。
那个深秋的傍晚,我的双脚长出了思想,在那片充满生命枯叶的山坡上游荡,我那灵魂上的每一个毛孔,也就一个不剩地被惊悸所突然占据,我便觉得自己就像走进了《聊斋志异》中狐仙出没、阴森悚然的阴阳界。刹那之间,我的心猛地一颤,忽然觉得这片山林就是我的今生和来世了。
据当地老乡说,两千二百多年前的那个没有下雪的冬天,刘邦被项羽一路尾追逃命于此,仓皇躲进了半山腰里的一个山洞。打那以后,当地人就把原名黄桑峪更名为皇藏峪了。据说刘邦逃到这里,为了活命只得啃起了树皮,所以皇藏峪的黄桑就再也没了树皮,树干全都光光滑滑的,宛如裸体。这里的黄桑因此就被称为裸树了。
我想,赤裸袒露的不仅仅是黄桑的躯体,还有那孤独、沉默的倔强性格。你看那皇藏
峪的所有裸树那深褐色的树干,全都粗犷弯折、形态苍古、枯藤缠绕,全都扭着、曲着、
拧着、挣扎着,全都长满了能够表明它们苍古年代的结疤。它们身上那些干裂枯竭的一道
道树纹,便是一部黄桑王国的《史记》,好像正向人类诉说着它们古老家族的辉煌。
这里的黄桑高至数丈,粗壮、高大、阳刚,因而引来无数多情的山雾,在他的腰间环绕,竞相挥动着飘拂的云裳,争先恐后地曼舞出婀娜多姿的柔情。我便站在树根,对着高耸入云的树顶,用尽全身力气高喊出我的敬仰。我仔细仰望那黄桑的树顶,看到无数纵横交错的枝杈,犹如老人们干瘪黝黑、布满青筋的手臂,坚韧甚至狰狞地伸向天空,仿佛是想抓一把天上的云彩当成衣裳,穿戴在已赤裸了两千年的胴体上。枝头的树叶茂盛蓬勃,犹如华盖,阵阵清香便从叶间唱响。树根的四周却有一片即将化作尘土的枯叶在盘旋起舞,无声地低吟出丝丝残香。它们上下呼应着、唱和着,然后弥漫整个森林,汇合成了古老生命的绝唱。
当然,最能震撼我的,还是那些横亘交叉的根。它们盘绕于石板之上,深扎于石缝之间,在没有土壤的山坡上艰难顽强地吮吸着生存的希望。我看到一株上千年树龄的黄桑,树干仅有碗口粗,而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根,从一块巨石之中生长出来,树根们居然冲破了坚韧的石板,如蛇,如龙,如钢,亦如石破天惊。
我忽然觉得这片漫山遍野的黄桑,简直就是上天精雕细刻了千万年的人物群雕,仿佛就像秦始皇陵后那片似乎是血肉凝固而成的兵马俑。接着,我武断而固执地想,这片数十万株黄桑,肯定就是刘邦驾崩时的陪葬了,肯定就是刘邦那如鞭炮突响而又不得不永归沉寂的人生的前因和后果了。永归沉寂,化作尘埃,是每一个生命的必然归宿,包括汉高祖刘邦,也包括所有的“朕”,当然也包括我。而这片黄桑们最能体现生命走向归宿时痛苦抗争的顽强。最能诉说历经数千年的生存较量之后,突然又不可抗拒地走向死亡时的悲伤。否则,黄桑们也就不会呈现出与千万种树木完全不同的抗争形态来。
前几天,我突然听说皇藏峪的那片黄桑,被一蓬又一蓬带着私欲的火,烧毁了一片又一片。然后又听说有人将那批伤痕累累的千年黄桑拦腰锯断,运往外地卖钱去了。这些顽强生存下来的几千年的裸树黄桑们,也就是这样在顷刻之间,无法逃避地永归沉寂、化作尘埃了。我想这难道不也就是我的归宿、我的来世,以及我们人类的归宿,我们人类的来世么?
14.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称黄桑为“裸木黄桑”?
答:
15.文中所说的黄桑与许多树木完全不同的“抗争形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
括作答。
答:16.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头三段写到了刘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文章结尾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答:
17.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以第5段为例,任选一种简要赏析。
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专家报告称,一种抗血栓药物的治疗方法有效,且安全程度可以接受,从而使该药物离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又近了一步。这种药物是从转基因山羊奶中提取的,这在科学上还是第一次。这种药物名叫Atryn,可治疗那些由于基因异常而容易出现血栓的罕见病例。如果这种药物获得许可,将标志着经科学家人为操控活机体基因获取新型药物、而采用化学物质的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不出几年,人们将得到治疗一系列人类疾病,包括血友病的类似药物。
Atryn是由位于马萨诸塞州的GTC生物技术公司开发的。该公司改造了山羊的基因,使羊奶中富含抗凝血酶。抗凝血酶是一种蛋白质,它在人体内发挥天然血液稀释剂的作用。
每5000人中大约有1人体内无法产生足够的抗凝血酶,这使得他们的血管中很容易形成血栓,令人极度痛苦。如果血栓随着血流到达肺部或者大脑,则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由于血栓可以抵达胎盘,具有这种异常基因的孕妇流产和死胎的风险非常高。在日常生活中,体内抗凝血酶不足的患者通常学要使用血液稀释剂。这一点不会改变。只有在血栓造成危险特别高的情况下,如患者做手术或者怀孕等的前后短时间内才通过静脉注射使用Atryn。
FDA的科学顾问将召开会议评估Atryn的风险和好处,并就是否给予许多可提供建议。最终决定仍将由FDA做出。FDA做出。FDA女发言人西沃恩•德兰茜说:“这是我们首次就一种源自转基因动物的产品召开顾问委员会会议。”如果这种药物获得许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将要求跟踪监测,以确保患者的免疫系统不会对这种药物产生抗体。
为了生产这种药物,GTC的科学家将人类抗凝血酶蛋白基因植入山羊的单细胞胚胎。这些胚胎随后被植入代孕山羊的子宫,新出生的羊羔便具有了新的基因特性。具有这些新基因特性山羊的第一代被称为“奠基者”,他们的后代也将同样拥有这些基因特性。母山羊的奶中含有丰富的抗凝血酶,人类要做的只是采集并提纯。GTC的产品来自马萨诸塞州中部的一个农场的200头山羊,这群山羊一天挤奶两次。他们看起来与别的山羊没有什么两样。
到目前为止,抗凝血酶一直采自人类捐献者的血液产品。北卡罗莱纳大学的血液学家史蒂芬•莫尔认为,从山羊奶中提取抗凝血酶对人类更好。
(摘自《参考消息》2009.1)
下面有关Atryn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Atryn是一种抗血栓药物,可治疗那些由于基因异常而容易出现血栓的罕见病例
B.Atryn是由GTC生物技术公司开发的,因为治疗方法有效,且安全程度可以接受,将可能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
C.Atryn是从转基因山羊奶中提取的,它标志着经科学家认为操控活机体基因获取新型药物、而非采用化学物质的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这在科学上还是第一次。
D.治疗血友等一系列人类疾病的类似药物,可能由于Atryn获得许可而得以面世。

下面说法与原文相符合的一项是

A.抗凝血酶能够在人体中发挥天然血液稀释剂作用。GTC公司正是通过改造山羊的抗凝血酶开发了Atryn。
B.自身无法产生足够的抗凝血酶的人,血管容易形成血栓,具有这种异常基因的孕妇出现流产和死胎的风险会非常高。
C.通过静脉注射使用Atryn可以代替日常使用的血液稀释剂为体内抗凝血酶不足的患者 降低血栓风险。
D.GTC的科学家将人类抗凝血酶蛋白基因植入山羊的胚胎,再将胚胎植入山羊体内,这样,新出生的羊羔便具有了新的基因特性。

根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因心血管栓塞患病的人数及多,可见,体内无法产生足够抗凝血酶的人员比例呈
上升趋势。
B.具有新基因特性的山羊的第一代被称为“奠基者”,这种新基因特性能够遗传给后代
C.如果Atryn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将可能进一步推动转基因山羊的养殖,从而进行大
规模药物生产。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4题。(共18分)
一朵午荷(有删改)
(台湾)洛夫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此话怎讲?”
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
“话是这么说,可是这与欣赏荷有啥关系?”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十月的气温仍如江南的初夏,午后无风,更显得有点燠热。偶然想起该到植物园去走走,这次我是诚心去看荷的。跨进园门,首先在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
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我向池心/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你的脸/便哗然红了起来
现在这朵荷花在何处,我不得而知,或下坠为烂泥,或上升为彩霞,纵然远不可及,但我仍坚持它是唯一曾经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朋友,这不正足以说明我决不是只喜欢欣赏他人孤寂的那类人吗?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白昼与黄昏,池里与池外,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
想到这里,我竟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心口感到很闷,寂寞真是一种病吗?绕着荷池走了一圈后,舒服多了,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放眼四顾,仍只见青荷田田,什么也没有看到。是迷惘?是殷切期盼中产生的幻觉?不甘心,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天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纵观全文,“众荷喧哗”描绘了荷塘怎样的景象?“你的脸/便哗然红了起来”写出了这朵荷花怎样的特点和开放状态?

文章结尾说 “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 “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理解全文,回答20-21题:
与众荷相比这两朵之间有哪些共同特点?

作者为什么如此欣赏这两朵?

作者认为懂赏荷才懂爱情,理由是:“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请你选取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来比喻作者赏荷的态度,并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题
中庸之道与社会和谐
崔永东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庸”是“用”的意思,“中庸”即“用中”,亦即按“中”的标准去做。“中”是 “恰到好处”,是一种“完善”的象征,而“过”与“不及”都是对它的偏离,因而都是不好的。但那种将“中庸之道”当成一种折中主义的看法是一大误解,“中”并不是一把在表面上或数量上对事物进行所谓“半斤八两”式平分的标尺。“中庸之道”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实质性的平衡,是一种真正的勿过勿不及的状态。“中”又与“和”有密切关系,东汉大儒郑玄对“中庸”解释道:“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中和”一词是指按“中”的标准去做就会达到一种“和”的状态。和谐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因此可以说,“中和”是一种至善至美的理想化状态。
中庸之道作为一个方法论原则,适用于政治领域,表现为宽猛相济、德刑并用的治国方略。但德刑并用不是指德教与刑罚平分秋色,而是指德主刑辅,按儒家的观点看,德主刑辅恰恰是一种实质的“中”,而德刑并重是一种表面上的“中”,表面上的“中”并不合乎真正的“中庸之道”,而实质的“中”才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真实内涵。另外,中庸之道还表现为一种政治理想,或者说一种为政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儒家所谓“致中和”的境界。《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说,达到了“中和”,不仅实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而且也实现了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和谐。而这正是儒家孜孜以求的为政者的终极境界。
中庸之道适用于法律领域,则要求在立法上注意寻求各种不同群体间利益的平衡点,适当考虑民众的利益。这就涉及到一个立法公正的问题。当然,由于历史局限,儒家对立法公正的理解与今天相比有很大出入。孔子有言“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则强调了刑罚公正问题,应该说,儒家的司法思想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用今天的标准看,一种以公正和人道精神为主宰的立法与司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中庸之道适用于文化领域,则表现为一种理性与温和的文化发展观。它反对在文化问题上搞“不破不立”,反对横扫一切文化传统,提倡文化的“损益”式发展。所谓“损益”就意味着对传统文化有肯定、有否定、有继承、有创新,既非故步自封,也非目空一切,而是主张在继承传统中优秀成分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中庸之道适用于经济领域,则表现为经济政策上的“富民”措施。儒家从“中庸之道”的立场出发,不赞成将社会不同阶层间贫富差距拉得过大的制度,因为这些都有碍于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但我们不能把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主张简单地理解为财富分配上的一种平均主义,而应该从缩小贫富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理解其中的深意。
(选自《2007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阶段成果选编》,有删改)
下列有关“中庸之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要求人们按照“恰到好处”的标准去做事。
B.“中庸之道”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实质性的平衡,“过”与“不及”都难以达到“中和”状态。
C.“中庸之道”与在表面上或数量上对事物进行所谓“半斤八两”式平分的折中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
D.“中庸之道”适用于社会不同的领域,倡导回避现实中的矛盾冲突,以求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理想化状态。

下列做法不属于合理借鉴“中庸之道”的积极因素以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是( )

A.政治上采取刚柔相济的治国方略,以德治为主,加强全民族思想品德修养,坚决避免刑罚的使用。
B.立法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努力做到司法公正。
C.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立足传统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
D.经济上关注弱势群体,采取种种得力措施缩小社会不同群体间的贫富差距,消除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庸并非形式上的不偏不倚,德刑并用并不意味着德教与刑罚平分秋色。
B.儒家所谓的“致中和”,就是达到整个人类社会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的终极境界。
C.儒家对立法公正的理解与现代社会所实践的立法公正在内涵上不尽相同。
D.缩小贫富差距、建设和谐社会,不排斥财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阅读线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山寨现象”要区别看待
郭振刚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最初是指一种由民间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以兼容的强大功能、花哨的包装、低廉的价格赢取消费者而盈利。如今,山寨一词已经成为网络流行语,成为网民心中一种创新恶搞和非主流的标志。本来,你还以为它仅仅限于
数码、包装领域的时候,结果它居然挤进了娱乐圈。无人不山寨,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人民日报》
据《新华每日电讯》12月7日报道,一段时间以来,“山寨现象”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流行、一种“品牌文化”——从最初的“山寨手机”,到“山寨食品”、“山寨服装”、“山寨药品”等,甚至还出现了“山寨电视剧”、“山寨晚会”、“山寨歌曲”等“山寨文化产品”;一些地方,不仅有零散的“山寨产品”销售地,还有专售“山寨产品”的“山寨一条街”。
  从物质形式考察,“山寨产品”无论是从最初的简单模仿,还是到现在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抄袭、复制甚至是“克隆”名牌产品,其实都是一种仿冒。由于“山寨产品”具有形似名牌产品的外观,确实让一些“山寨族”过足了名牌瘾,但“山寨产品”的出现和蔓延也导致了侵权。这种侵权既体现为对他人注册商标的不正当抄袭、对他人外观专利的不正当使用,也体现为假冒伪劣给一些消费者带来的产品质量问题。因此,“山寨产品”既给不知情的消费者带去了产品质量问题的烦恼,更给被仿冒企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害。
  从文化形式考察,某些所谓的“山寨文化产品”契合了当今社会的“快餐文化”。一些“山寨族”认为,“山寨产品”是“99%的克隆加上1%的原创”,注重的是“形似”。这从一个层面说明,“山寨文化产品”迎合了一些人在较大生活压力下的某种情感宣泄的需求。剥离掉其模仿他人产品的特性,“山寨生活”的流行提醒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正陷入创造力的退化、萎缩?
   “山寨”作为一种符号、一种流行语言、一种潮流主张,正在或者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诸多领域。客观审视“山寨现象”,引导其健康存在,是维持社会良性秩序的必然要求。
大体而言,对于“山寨产品”、“山寨文化”等,应该区别对待。对于那些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假冒伪劣“山寨产品”,虽然“存在即为合理”给了它们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其“搭便车”背后的侵权本质。不管“山寨族”怎样强调其“创造性”,都应该坚决打击,不能任其侵害合法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一些只是形式上模仿、并无实质的侵权,或多少有些搞笑的“山寨现象”,大可以宽容待之,引导其健康发展。
(《工人日报》略有改动)
下列有关“山寨现象”的解释不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从“山寨手机”开始,到各种“山寨产品”的纷纷出现,“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
B.物质形式的“山寨产品”其实都是一种仿冒,其质量问题很难得到保证,它无论给消费者还是企业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害。
C.“山寨文化”也能以产品形式出现,具有模仿他人产品的特性,说明了我们正陷入创造力的退化、萎缩。
D.“山寨”作为一种符号、一种流行语言、一种潮流主张,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山寨”最初是一种由民间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如今“山寨”一词已成为平民百姓心中一种创新恶搞和非主流的标志。
B.山寨产品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有其“创造性”,所以对山寨产品应保持客观而审慎的态度。
C.无论是物质形式的山寨产品,还是“山寨文化产品”,注重的都是形似,剥离掉其模仿性,必须深思我们创造力的有关问题。
D.“山寨”现象正在或者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诸多领域,无人不山寨,已经成为当今生活的一种态度。

下列有关文章内容推断想象不合理的一项是

A.“山寨”正在迅速演化为一个泛文化概念,它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复杂,其危险的一面也浮现了出来。
B.“山寨”现象来自于民间,是草根现象的一种表现形似,应为其创造更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正确的舆论氛围。
C.不能将“山寨文化”与主流文化看做是势不两立的,“山寨文化”也是一种大众文化,它在某些层面体现了“大众”的意志。
D.目前有人正在筹划“山寨春晚”,向央视春晚挑战,这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大众由被动的文化接受者、消费者向参与者、创造的转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