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冯 至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
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 ]
A.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哲理,司空见惯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被认识了的事物。 |
B.作者通过生活化的诗歌情境启示人们:轻车熟路固然不会迷途,但要有新的发现,就必须走出生活的惯性。 |
C.作者通过“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表达了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这一深刻主题。 |
D.这首诗写的是日常小事,却揭示了生活中熟悉与陌生的辩证关系。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 _________ 的天职。
②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 _________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③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_________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 | 当仁不让、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 B. | 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当仁不让 |
C. | 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当仁不让 | D. | 义不容辞、当仁不让、责无旁贷 |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②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
③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④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
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⑥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
A. | ④①③⑥②⑤ | B. | ④③①⑤⑥② | C. | ⑤③④①②⑥ | D. | ⑤④③①⑥②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
B. | 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
C. | 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
D. | 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大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与连篇累牍的电视剧本身相比,剧中翻书的动作、人物的坐姿等,只是一些细节。然而,令专家如鲠在喉、遭观众调侃的,正是其中与历史常识相冲突的文化"倒刺"。梳理这些细节,无论是将死后谥号、庙号当作生前名号,还是"早产"的线装书、字画、历史事件等,其中的知识性错误都不难发现。只要多一些检查环节,多一些细节上的较真,在文化产品正式推向受众之前做好知识核查,诸多类似笑话或许是可以避免的。
A. | 连篇累牍 | B. | 如鲠在喉 | C. | 梳理 | D. | 受众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 驰 骋/ 聘请 饶 恕/ 夙愿 塞翁失马/敷衍 塞责 |
B. | 瑕疵/ 遐想 遏止/摇 曳 是 否/臧 否 |
C. | 诽 谤/ 磅礴 洗 涤/ 嫡亲 累积/劳 累 |
D. | 渗透/ 掺杂 俯仰/ 辅导 屡见不 鲜/ 鲜为人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