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近年来,由计算机所引发的各种安全问题日趋严重。为了保护自身的权益和隐私不受侵犯,人们不得不频频使用密码来验证自己的身份,以期能获得一定的安全保障。然而,且不论这种有限的传统安全措施面对越来越神通广大的黑客们是否真正有效,单就准确记忆各式各样的密码已使许多计算机用户感到头痛不已,为他们增添了不少新的烦恼。
尽管除了设置密码外,还有诸如视网膜扫描、语音鉴定等一些其他手段可为计算机准确识别用户身份提供保障,但这些高科技方法往往因为设备昂贵、技术复杂等种种因素而难以获得广泛的运用。针对这一问题,最近以色列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可通过计算机使用者的击键方式来识别其身份的防护程序:这一程序的问世无疑为人们安全使用计算机提供了一种更加简单、有效的武器。
这一新的身份识别系统的创始者是以色列技术研究中心的两位大学生——雅利夫和尼森松。他们认为,一个人手指的长度、手的大小尺寸、细微的击键技巧、对键盘的熟悉程度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其在使用计算机时的击键速度和方式产生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击键风格。这种风格就像每个人的指纹那样具有独一无二性,其他人很难模仿。正是以这种设计思路为基础,他们最终开发出一种独特的用户识别程序。该程序能对计算机使用者的击键细节进行记录并将其转换为特定的检测档案,以此来鉴别使用者的身份。
如果正在操作计算机的人的击键风格与这一识别程序中记录的合法用户的击键风格一致,那么程序会发出认可计算机使用者身份的信号;而一旦识别程序检测出这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就会自动禁止当前的使用者接触到计算机内某些敏感文件。这一识别程序最吸引入之处在于,它所进行的一切防护措施,不需要用户进行任何特别的配合。
为了检测这一计算机用户识别程序的可靠性,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的测试实验。最终的实验结果显示,该程序对合法用户的准确识别率为95%,而对黑客非法入侵的阻断率更达到了99%。
这一以行为韵律学为基础研制而成的安全防护系统,可以消除计算机用户忘记密码的苦恼、防止密码遭窃或被“猜中”。如果为其配备上报警功能还可以在有人试图通过键盘非法操作计算机时,及时向计算机的主人发出警报。
目前,成功开发出这一独特的安全防护程序的以色列研究人员正在积极研制另一种可通过分析鼠标操作风格来识别用户身份的姐妹程序,以期能藉此阻止非法用户通过鼠标点击的方式查看计算机内的敏感文件。因为在计算机的实际使用中利用鼠标点击方式操作计算机比通过键盘输入更加常见,故而也就更有加强防范的必要。
此外,这些研究人员还指出,用户身份识别程序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除了适用于计算机系统外,在其他一些需要对使用者的身份进行甄别的场合,比如辨识汽车或飞机的驾驶者等方面,也将大有用武之地。
(摘自《科学24小时》2006年第2期,有删改)下列对雅利夫和尼森松两人所研发的“用户识别程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该程序的研发成功,为人们安全使用计算机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
B.该程序是以行为韵律为理论依据,以可靠易行为出发点创设的安全防护系统。 |
C.该程序系统包括两类,即通过击键方式识别和通过鼠标操作风格识别。 |
D.该程序在执行所有安检任务时,用户可以照常工作,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传统的网络安全措施对于防止黑客不法行为的作用有是限的,且对密码设置、密码记忆等方面要求较高,计算机用户在使用上有诸多不便。 |
B.影响计算机使用者击键风格的因素是使用者手指的长度、手的大小尺寸、细微的击键技巧、对键盘的熟悉程度、击键速度、击键方式等。 |
C.用户识别程序对计算机使用者的击键风格和指纹进行记录并将其转换为特定的检测档案,以此来作为鉴别使用者的身份的依据。 |
D.一旦识别程序检测出计算机操作与识别程序中记录的合法用户之间存在差异,就会自动禁止当前使用者接触机内某些敏感文件,并向主人发出警报。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过输入方式(击键或鼠标点击)来进行计算机用户识别方法的成功开发使视网膜扫描、语音鉴定等其他识别手段难以推广。 |
B.随着研究的深入、技术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开发,“用户识别程序”对合法用户的准确识别率和对黑客非法入侵的阻断率还会有所提高。 |
C.如果通过分析鼠标操作风格来识别用户身份的姐妹程序研发成功,由于其有更强的防范功能,将会逐步取代击键识别程序。 |
D.用户身份识别程序前景广阔,除已广泛地使用于计算机系统外,还将在辨识汽车或飞机的驾驶者等需身份甄别方面,大显身手。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
只取千灯一盏灯
乔忠延
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我独钟千灯。于是,坐飞机,乘汽车,赶去寻访。
千灯果然有灯。清水滋润的河边是一条古旧的石板街,就在那石板街边的店铺中间,有一座古屋,里面陈列着很多的灯,据说,真够上千盏了。那些灯有陶捏的,有瓷质的,有铁铸的,有铜制的。品类众多,造型各异,几乎每一盏灯都闪射着人们心灵中智慧的光芒。
无疑,千灯在江南水乡里是亮色独具的。然而,我追溯的却不是这聚合起来的文物拼盘。流动的河水,飞翘的屋檐,都能够标示本土文化的辉泽。流动的河水名为尚书浦,因为曾经疏浚河道的是明朝尚书夏元吉,尚书名气就不小了,可他手下主事的一位官员竟然是比他名气还要大的海瑞。这河流岂可小瞧!凝固的屋檐也不弱,他的羽翼下名人辈出,有江南丝竹的首创者、陶渊明的后裔陶岘,有世人尊为昆曲鼻祖的顾坚,有明代的抗倭英雄陈先锋,还有昆山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状元卫泾……一个小镇,孕育出这么多的人杰精英,实属罕见。更罕见的是,明清以来考中的进士居然多达35人!
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陶醉,也令人叩问:是否千灯这方水土当真不凡?当真有千盏明灯辉映着人们的心智?我远道造访,莫非就是奔这智慧的明灯来的?其实不然。我倾心的是石板街最南端的一座院落。屋舍不能算阔大,花园不能算精巧,陈设不能算豪华,不要说和山西的乔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庄的沈园,同里的退思园相比也有差距。然而,就是这个院落令我顶礼膜拜,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
顾炎武原来叫继坤,改名炎武是因为清兵南下,社稷将倾。为了抵御外侵,他决心投笔从戎,抗击敌寇。只是,寡难敌众,失败后他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北国。然而,他立定志向,誓不叛明,决不屈膝为官。顾炎武四处游走,严谨治学,撰出《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著作,成为名声显赫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在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作三位大儒。
在我眼里,一位思想家不在于他的著作有多么繁富,学说有多么缜密,如果缺少了独具慧眼的发现,缺少了照亮心灵的光色,那只能是平庸的再造或翻版。不要说他笔下那浩瀚的论著,就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具有晴天霹雳的震惊效应,它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我知道这不是他的原话,这话是梁启超为之合成的。他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时光逝去数百年了,我坐在书斋轻轻掀动《日知录》,当字行里跳出这段话时,眼睛竟亮得如电光闪射,神魂竟震撼得如惊雷炸响!我把顾炎武尊为补天者,他要补的天是仁爱的苍穹,道德的星空。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是的,仁爱是天,一旦失去仁爱,人和兽还有何种差别?若是世道真的沦为“率兽食人,人将相食”,那可是最为恐怖的灾难啊!这灾难不是天塌,其危害甚于天塌;不是地陷,其危害甚于地陷。要免除这人为的天塌地陷有何良策?顾炎武已明确指出:“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是的,匹夫有责,匹夫履责,才会民风和洽,才会其乐融融,才会重现尧天舜日的美景。
顾炎武点起了一盏灯,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顾炎武就是一盏灯,一盏闪烁在中华大地的思想明灯!
我在千灯的清流秀水边徘徊,我在千灯的老街故宅里追溯,寻访的就是顾炎武这盏明灯.我不敢贪婪,若是千灯容许我带走一盏灯,那我就带走顾炎武这一盏!
(原载2014.1.20《人民日报》,有删节)怎样理解文中“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这句话的含意?
第三段中,作者列举千灯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有什么作用?
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在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作者独钟千灯的原因有哪些?
结合文本内容及现实,探究作者为什么在“千灯”中只取顾炎武这一盏明灯。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1分)
“非爱行为”是指以爱的名义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进行控制、掠夺乃至伤害,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实施非爱行为的主体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都是为了你好”,但行为的接受者不但感觉不到爱,反而生出怨恨。
这里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一个行为爱与非爱的甄别标准是什么?西方文化的标准是以接受者的感受为准,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体价值有关。东方文化是集体主义性质的,个人的感受必须服从于普遍道德标准乃至习俗,所以中国文化一直强调行为本身是否合乎礼法——其实这有其积极意义,因为的确有很多爱的接受者感受虽不愉悦,但结果却是建设性的。
也就是说,东方文化倾向承认非爱行为的合理性,那么非爱行为的合理性在哪里呢?有一点是没有争议的,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底线诉求是安全。安全的获得要依赖于保护,而保护的实质是控制。所以,东方文化人际交往中,控制是完全合理的。
认识到了以爱去控制的合理性,那么无论是实施方还是接受方感觉都会好很多,也就是说可以比较从容的面对。比如,一个用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的母亲,开始往往是无意之举,不过是自恋式地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人对自己的一部分当然要控制。父母之所以会自恋式地爱孩子,其实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就是这样自恋式的爱自己。实际生活中,当父母意识到自己是在用爱去操控孩子时,因为文化与道德没有给予合理的解释,他们会首先采取压抑和逃避的方式,也就是否认自己在用爱去操控。心理学告诉我们,所有的压抑都会投射,非爱行为中的父母,其压抑最终投射为孩子的过错,于是责怪孩子不知道好歹,不体谅父母,没有孝心。
非爱行为问题对于自我意识薄弱、个体化需求近似的老一辈人来说普遍不是很大的问题,而在今天这样一个个体意识快速高涨的多元化社会中,非爱行为就不得不被高度重视了。对“非爱行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对人的控制、掠夺乃至伤害。 |
B.发生在最亲近的人之间。 |
C.实施者往往以“为了你好”为理由。 |
D.行为的接受者感受到的往往不是爱。 |
对非爱行为存在的原因,说法不成立的一项是()
A.接受者感受虽不愉悦,但结果却是建设性的,非爱行为自然有其合理性。 |
B.爱是一种保护,而保护的实质是控制,所以非爱行为是难免的。 |
C.父母会自恋式地爱孩子,或在发现自己有非爱行为时把压抑最终投射为孩子的过错。 |
D.个体意识快速高涨,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非爱行为越来越多。 |
你认为“非爱行为”合理吗?你将怎样处理亲人或师长对你的非爱行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揭开智力进化之谜
阿碧
①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患上了一种“大头病”。古猿们经常因为这种病而头疼,然而这种奇怪的病却让这些古猿们越来越聪明。这些“大头病患者”在痛苦中不断进化,最终和其他小伙伴们分道扬镳,成为了演化史上第一支人类。
②以上描述并非“穿越”小说中的无稽之谈,而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古人类学家兰蒂·巴克尼尔等科学家的推测。巴克尼尔表示,古猿因为基因突变而导致大脑开始变大,在此过程中古猿们需忍受慢性头疼。当然,脑容量的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花了几百万年的时间才进化到现代智人的水平。
③我们都知道,人类之所以比其他灵长类动物聪明,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脑容量超常的大脑。在所有的动物中,人是脑容量和身体体积比值最大的一种动物。从颅腔的容积上看,人的颅腔容积可达1500毫升左右,而100万年前的爪哇人的脑容量也才900毫升。研究还表明,人类的大脑容量是猕猴脑容量的20.6倍,是长臂猿的14.4倍,是黑猩猩的4.3倍。
④如今,对于基本完成了物种进化的人类来说,脑容量不再与智力挂钩。大头者可能愚笨,小头者也可能聪明。但是,在人类长久进化的历程中,的确是脑容量与智力密切相关。然而,脑容量和智力发展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是脑容量增长促进了智力,还是智力的增长促进了脑容量?
⑤科学家往往倾向于脑容量的增长促进了智力。但是,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谜。按照通常的观点,脑容量增加会让神经细胞增多,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这就好比是要让电脑的运行速度更快,就得拥有一个更强的中央处理器一样。
⑥然而,现代的统计研究表明,各个地区的人们脑容量差异很大,人们的脑容量随着纬度的变化有20%的浮动范围,一般是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的人们脑容量更大。但这与智力无关,因为高纬度地区光照较少,当地的人们为了更精确地处理视觉信息,就进化出更多的脑容量来完成这个任务。
⑦那么,在进化的历程中,人类的智力究竟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呢?巴克尼尔等人表示,人类的智力的确是在脑容量逐步增加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在几百万年前,南方古猿因自然环境的改变而下地行走,在自然环境和行为的双重压力下,古猿的脑容量基因发生突变,头部逐渐变大,脑容量开始增加。
⑧脑容量增加的确意味着脑细胞的增多,但这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关键在于脑细胞之间的连接发生了改变。无论是现今的其他动物还是远古猿猴,它们的脑细胞连接模式相对简单,就像是鞋带的栓系模式。因此,研究人员称这种简单的神经连接方式为“栓系”,并将这种理论称为“栓系假说”。
⑨在南方古猿脑容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原有的“栓系”被粗暴地撕裂。古猿不得不忍受这种撕裂般的慢性头疼,在剧烈时甚至会疼得满地打滚。而且,这样的头疼延续了几百万年。这是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所付出的必不可少的代价。直到1万年前的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脑容量才完全定型,人类才告别了那个总是慢性头疼的漫长进化期。
⑩在脑神经连接被撕裂之后,一些南方古猿的脑神经连接未能恢复,它们因此变成白痴,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还有一部分南方古猿的脑神经慢慢恢复,并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神经回路,它们因此变得比同类更加聪明,逐渐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搏斗过程中形成了高级的智力,最早的一支人类由此诞生。
(摘编自《新民晚报》)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南方古猿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大脑变大,由此引起了脑容量的突变,最终成为演化史上的第一支人类。 |
B.人类基本完成物种进化之后,生活在不同纬度的人们虽然脑容量有大小之分,但智力并不与之正相关。 |
C.巴克尼尔等科学家对人类智力进化的推测与前人相反且尚无定论,但其“大胆假设”的精神值得肯定。 |
D.第⑧段以“鞋带的栓系模式”打比方,形象说明现今其他动物和远古猿猴脑细胞的连接模式相对简单。 |
E.本文围绕“智力进化之谜”,侧重介绍了脑容量和脑神经连接方式与人类进化和智力发展的若干关系。第③段通过列举数据来比较人类与猕猴、长臂猿和黑猩猩的脑容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请根据全文,探析“这是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所付出的必不可少的代价”这句话的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琴 王
游 睿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 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 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 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 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两次出现“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琴声的美好,给人们内心带来愉悦。 |
B.“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的含义是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他们准备勇敢赴死。 |
C.从“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句中,可以看出琴王已经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乡亲们心中,是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琴王。 |
D.文章结尾才点出他是聋子,说明人们根本不关心他,很少有人记得他是聋子,他是属于多余人一类。这种结尾耐人寻味,留给人一些深思。 |
E.文章以“琴王”为题,既点出文章的主要人物,暗示情节都与琴声有关;突出主题,他在灾难面前镇静沉着、勇于牺牲,不愧为“王”。他的琴声为什么能让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请你简要分析。
有人说,这篇小说将一个出色的音乐家放到乡村的背景下,让他在危难时不去逃命而却拉琴,这样的情节设计有失真实;也有人说,琴声给人们幸福和充实,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真实。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公共文明建设需要新思维
孙抱弘
说起公共文明建设,我们往往会想到大规模的城乡开发建设,也会想到种种富有广度和力度的文明礼仪活动。然而,这些年来,国人有违公共文明的行为屡屡发生,令人咋舌扼腕。公共文明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何以出现反差?国人公共文明的素养何以裹足不前?面对问题,今日的公共文明建设,似乎应有一种新的思考、新的突破和新的拓展。
何谓文明?德国学者诺贝特·埃利亚斯在其经典著作《文明的进步》中提出:文明是一种结构,也是一个过程。毫无疑问,公共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特定环节,公共文明的建设,是由其诸多结构要素相互影响发展的过程。整合多种研究观点,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个结构立体化为两个层次:浅层次与深层次。
公共文明建设的过程要求浅层次与深层次的要素同步向着一个方向进行整体性的“转身”。也就是说,当我们进行浅层次的“器物建设”和人的表面化的文明礼仪规训的时候,深层次的要素也应同步跟进。具体地说,一方面,要使处于结构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实现从“自我中心”的生存文化向“承认他者”的公共文化转身;另一方面,作为结构又一深层次要素的人的理性,则实现从“竞争生存理性”向“和谐合作”的共生理性转身。公共文明的建设正是这种整体的、渐进的过程,这种过程是自然而缓慢的过程,革命式、运动式的方法似乎并不适合这一类建设。“百年树人”的箴言似乎更切合解释这一建设特点。
当我们大致了解了文明建设的一些特点后,对于本文开头提出的两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作出回答了,这是因为我们比较习惯以传统的、平面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公共文明建设问题,以至于止步于浅层次的文明建设要素,而未认识到更深层次的建设要素。以现代的、立体的、过程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公共文明建设,那么,新的目标、新的拓展点就隐约可见了。当然,实现目标的路径选择也十分重要,这里也有一个转变习惯思维方式的问题。实际上,公共文化的建构与人的公共理性的养成,仍然是一种结构性的进程,唯有诸如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导向、教育方式、文化传播乃至人的心理状态等要素,形成一种良性的同步互动机制,文化建构与理性提升才有可能避免“单兵”突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今天,社会物质财富充分积累,国人“转身”意识日渐强烈,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在公共文明建设的“深水区”,实现新突破、新拓展。
公共文明建设并非仅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内部的问题,是整个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人类终将掌握自己的命运,“地球村”的公共文明建设终将或正在迎来“进行时”。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开展富有广度和力度的文明礼仪活动,未必能提升国人的公共文明素养。 |
B.公共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其建设应跨越国界民族实行统一发展。 |
C.公共文明建设,是由浅层次与深层次诸多结构要素相互影响发展的过程。 |
D.物质财富充分积累,国人意识转变,有利于实现公共文明建设的新拓展。 |
应该如何转变思维方式,以促进公共文明建设的突破?请简要说明。
为什么说“‘百年树人’的箴言似乎更切合解释这一建设特点”?请简要分析其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