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英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这是1月18日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布朗和中国总理温家宝的共识,也是对目前中英关系的最好概括。两国政府首脑不仅在国际舞台上频繁见面,而且建立了年度会晤机制。英国是投资中国最多的欧盟国家,而中国“走出去”在欧洲也首选英国。自二00二年以来,两国贸易额一直以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速度增长,07年提前实现了两国领导人设定的二0一0年双边贸易额突破四百亿美元的目标。1月15日,“时代中国”这一英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国文化节”宣布启动,八百多项各类活动将掀起两国文化交流的新高潮。
(1)分别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角度说明两国为什么要加强合作与交流?
(2)我国应如何与英国开展文化交流?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胡锦涛在伦敦金融峰会上指出:“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继续显现,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支撑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根基没有动摇。”
运用经济学常识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态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

比较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

自2010年1月1日正式启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中国与东盟合作带来新机遇。2010年1月-9月,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达2113.1亿美元,同比增长43.7%。2016年后,自贸区建设将进入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的第三阶段。温家宝总理强调,双方共同努力,力争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并提议将2011年确定为“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
(1)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发展的必要性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我国应怎样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A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图
图1 1980-2010年A省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

图2 1980-2010年A省居民收入占GDP的百分

(1)图1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
(2)结合图2的信息说明如何解决图1反应的经济问题?

恩材料一: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
材料二: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人。据调查,制约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1)观念因素:93%的大学生不选择毕业后创业;(2)区域因素:78%的大学生不愿意毕业后去西部就业;(3)能力因素:55%的大学生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4)信息因素:29%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就业信息。
材料一表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二说明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