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问题
歌德之勺
张炜
  1987年,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一天,我和朋友在法兰克福大街上闲走,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
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物。在文学的星云中,像他一样的文坛"恒星"大概不会太多。在中国,也只有屈原、李白等才能和他媲美。第一次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掰指计算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年的全部热烈。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现在看这种理解有一多半是对的。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它只要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摸一下诗人出没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大的灵魂。
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象中的差不多。书房,卧室,客厅,最后又是厨房。我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这样注意起来,在那个阔大的铁锅跟前站了许久。记得锅上垂了一个巨型排气铁罩。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把我吓了一跳。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
这样的炊具有没有办法做出精致的菜肴,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一定是高朋满座,常常让诗人有一场大欢乐大陶醉。可以想象像酒酣耳热之时,那一场诗人的豪放。大厨房约可以让十几个厨子同时运作,他们或烹或炸,或煎或炒,大铁勺碰得哐哐有声。

诗人的一颗心有多么纤细。我难以想象他需要这样的一间厨房。为什么,想不出。这样一间厨房足可以做一家大饭店的操作间,太大,太奇怪。

    主要是勺子太大。

    从厨房走出,到二楼,又到三楼--那里主要是一些关于诗人的各种图片,它们悬满了墙。我没有看到心里去。好象还在想着那把大勺子。它是铜的,平底,勺柄极 长。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么用的……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

    关于诗人的全部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些故事,都在这个时刻从脑际一一划过。回想他那两卷回忆录《诗与真》,还有他与那个年轻人的谈话录(爱克曼《歌德谈话 录》),感受着一个长寿老人的全部丰厚。他在魏玛宫廷任过显赫的官职,一度迷过光学研究。长篇短篇戏剧样样皆精,一部《浮士德》写了几十年……是的,他像 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取一勺饮"。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

    关于歌德,有一段话我们是耳熟能详的了。恩格斯曾这样说:"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 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 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在法兰克福的歌德之家,我们能够很具体地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吗?在他的故居中,徘徊于诗人的物品之间。突然,上一个世纪的特异气息浓烈地涌来……

1.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

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

3.

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

4.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其就任宣言中指出:“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当然,我们将继续保留这个格言。但是,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或许对体育来讲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在这里罗格先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改革、求变的精神,适时的提出新世纪奥林匹克新格言。究其文化内涵,它寄托了人们对奥运会的美好希望。指出了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对运动员道德品质的要求。我们说,这是一个更加符合实际、更加人性化、更具有人文色彩的思维模式。倘若我们把新老格言放到现实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便会发现,新格言内涵更宽泛,人文色彩更强,是更高发展程度,具有更强现代化意识的体育理念。
其一,“更人性”是对理想的至高无上的人性观念的执意追求,如此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将得到完美的体现和高扬。英国诗人蒲柏说:“对人类的真正研究就在于本身。”庞德认为:“人是目的。”这无论是从那一个角度来说都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所谓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观念,又主要指人的自由、人的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在人和奥林匹克运动关系上,人是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代表人类先进文化的一种形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的手段,手段一定要服从目的,以目的为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一定要重视人,要研究人,研究人的需要,研究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真正幸福,并不断把奥林匹克发展的战备和目标调整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上来。只有这样,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才能永远具有生机和活力。21世纪人类已经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体育,将人的发展作为21世纪的最高命题,其根本意义在于将人本价值取向代替“工具”的价值取向,从而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基于此,奥林匹克相应的提出了“更人性”的文化格言,从这个意义上就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不仅如此,体育颂扬人性、关爱人生,要求社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更多的关注运动员离开奥运赛场进入社会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并为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搭建理想的平台。
下列对罗格适时提出新世纪奥林匹克新格言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格言寄托了人们对奥运会的美好希望,并赋予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以崭新的文化使命。
B.新格言内涵更宽泛,人文色彩更强,是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
C.指出了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对运动员道德品质的要求。
D.对奥林匹克的格言而言,新格言是一个更符合实际、更人性化、更具人文色彩的思维模式。

关于人与奥林匹克运动关系的论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是目的,奥林匹克运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的手段。
B.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战略和目标只有调整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上来,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才能永远具有生机和活力。
C.奥林匹克运动是对理想的至高无上的人性观念的执意追求。
D.奥林匹克运动一定要重视人,要研究人,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和真正幸福。

对新格言中“更人性”的内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解决人的自由、人的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些根本问题。
B.提出“更人性”的口号是为了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真正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C.更人性是为追求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完美体现和高扬。
D.更人性的内涵包含要求社会更多地关注运动员退役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育将人的发展作为21世纪的最高命题,意义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抛弃工具的价值取向。
B.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出发,奥林匹克提出的“更人性”的文化格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C.新格言的文化内涵是要真正实现人们对奥运会最高的美好希望。
D.新格言的提出不仅为运动员在奥运会的竞争中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也为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搭建理想的平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国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我不是聪明人,但却十分喜欢水。
  有一首写水的诗歌,也不知从哪儿抄来的,早已背得精熟,还常常用来自勉:“穿山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间焉能留得住/终向大海作波涛。”
  水是有灵气的,水是有生命的,水是有思想的,水是有精神的。水的精神是可贵的。当我委靡不振的时候,郁郁寡欢的时候,自我陶醉的时候,水的“穿山透地不辞劳”的气魄,“到底方知出处高”的追求,“溪间焉能留得住”的境界,“终向大海作波涛”的执著,都给我以鼓舞和鞭策,那“叮叮咚咚”的水声,催我自省,催我开拓。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精神的人是一具躯壳。
  我喜欢水的安分随时。你无论把它放在哪里,它都能适应。在盆里,变作盆形;在碗里,变作碗状;在长江大河,便能奔腾咆哮;进试管烧杯,也能安稳闲静。水有极强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就是生存能力,生存能力就是发展能力,发展能力就是创造能力。人也不是如此吗?首先是生存和适应,然后才是发展和创造。试想,那种能官能民、能上能下、能进能退、能苦能乐的人,不就是具备这诸多能力吗?人在世上炼,犹如刀在石上磨,没有点安分随时的处世本领,还真不好做人。
  我喜欢水的随机应变。在不同的情况下,水会有不同的变化,这本领,颇为人称道。我们平常看到的水,是液体的、流动的、不定型的,遇到天冷,会凝结成冰,宏伟巨大的冰山、冰川,是大自然塑造的水的壮美形象;遇到天气炎热,它又可以变化升腾的水蒸气,由地面飞到山顶,飞上无尽的苍穹,变成云,变成霞,以展示柔美多彩的身姿;有时候它又借助大阳的眼睛,在天上凌空驾起七彩的虹桥,诱发人们丰富的想象;有时又会在海上湖面,凭空变成一座城市,一片仙境,那就是有名的海市蜃楼。水的这般神奇的变化,是令人羡慕和神往的。人当然不会像水那样一忽儿流动,一忽儿矗立,一忽儿飘曳,但人的变化还少吗?像人的那种对外多侧面的变化,不也是很奥妙吗?两面三刀者有之,阳奉阴违者有之,当面是人、背后是鬼者亦有之,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生活里不也是要扮演多种角色吗?水万变不离其宗,人也万变不离其宗才好,人总是人嘛!
  我喜欢水的不甘寂寞。水往洼处流,这是水有目标的运动,它总是朝那一个目标流啊流,永不休止,永不歇脚。在运动中决不寂寞,永远歌唱。一时寂寞,它便死亡,一潭死水便是。
  你呀,水在天上歌唱;水在海里奔腾呼啸着歌唱;水在山洞滴嗒滴嗒地歌唱……水歌唱着生存,歌唱着生活。水的可贵就在于它不甘寂寞,不甘寂寞便不会寂寞,不甘寂寞也才会有欢乐和幸福。是的,萨特是说过人生就是痛苦,但痛苦是幸福的源泉,这源泉的开凿,需要不甘寂寞。
  但我更喜欢的,是水柔能克刚的精神。这精神是水的魂。对此,老子在他的《道德经》里这样阐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可谓鞭辟入里之论。水是天空下最柔弱的,柔情若水,感情柔到像水一样就到了极限了。但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大海边的礁石,可谓坚强无比,但被浪花咬得全是窟窿。
  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后来又挂了相印算不算柔能克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战胜了夫差算不算柔能克刚?而生活里边又有多少柔能克刚的例子!柳枝条是柔弱纤细的,在疾风暴雨中完好无损算不算柔能克刚?在自然界,新生事物总是柔弱的,而柔弱的新生事物总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所以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人法自然,就是要“守柔”,守柔若强。
“文章第5自然段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精神的人是具躯壳”,从本文的内容来看,作者认为人应有哪些方面的精神?(6分)
答:作者认为人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7自然段中“人也万变不离其宗才好”,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什么?(4分)
答:包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结尾说:“人法自然,就是要守柔,守柔若强。”(6分)
(1)“守柔若强”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守柔若强”这一看法的根据是什么?(请分条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题目是“乐水”,全文大部分笔墨也写水,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试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暖暖的山坡
微紫
①在江南十一月的阳光正午,我忽然想起家乡那暖暖的山坡来了。
②也是这样的阳光,必然正一览无余地铺展在家乡的山野里。十一月,草木已荒芜。土坡、沟畦、石崖间,到处是茂深的白草。那些失去绿色的草茎被阳光照出透明闪亮的肌理,仿佛它们并没枯萎,繁茂着,蓬勃着,是另一种生命状态。
③整个山野是辽阔寂静的。土地正在休眠,连同那些遗落在泥土上已枯干成黑色的地瓜秧、豆秧,都似用半寐的眼对着辽阔得一望无垠的天空。天空蓝得让人眩晕,在遥远的地方,它被绵延的山峰截断,或与苍茫的天地边缘一同坠入渺茫与模糊。时间与空间,皆不知所终。
④而就在不久前,十月,山野刚过去一个火熟的时节。家乡山野的土质最适合种地瓜,所以多少年了,五月种地瓜、十月收地瓜是家乡人农耕生活中的两件大事。每个在这块土地上长大的孩子也将童年与少年裹负其中。五月的星期天,我随大人一起,在火热的风与太阳下栽秧,心中像那些秧苗一样植生着漠名的抗争与奋力。十月的光照使地瓜已完全饱满成熟,不必再等待,要尽快地在霜降之前将它们从地下挖出。我和大人们一起抢收。天天都是好太阳,那地是一块好大的战扬。开垦仿佛佛蚕食,一块块地瓜被一镢一镢从土里挖出,采净毛须,抚净泥土,装上车,运下山野,把它们送回村庄。山野仿佛地瓜的胎床,五月里我们把它从村庄移植到这儿,整个夏天它孕育繁殖,养成儿女一大群,我们再把它们接回村庄。我会割秧子,也能抡镢头接替大人刨那么一会儿,让他们有喘口气的时机,我有时脱了鞋,将脚插在凉适柔软的土里。蝈蝈不停地唱着。孩子们乐趣交付于此。午饭就在地里吃。
⑤地瓜收获之后,天气进入深深的秋意。山野裸露出一片荒芜的颜色。人迹少了。只有偶尔拾柴的人、到山坡上放羊的人、挖草药的人。
⑥坡崖上挂满红红的山枣。它们枝丫上长满刺棘,采摘不容易。但是,山野里,阳光下,那些移动的小点,是采摘红山枣的人。他们背上背着蛇皮袋子,腰间别着水壶,满手是刺棘的刺伤。这是一种劳动,更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冬日的土地不需耕种,可是人们仍贪恋远足,在自然中留下抚摸的疼迹。
⑦透明的秋风飒飒而过。灰山兔的尾巴在草丛中出没。时见山鸡的彩色雉翎。
⑧连绵在山野里的这些土地有这样高的海拔,无论豆子还是地瓜,间或点缀的谷子、棉花,崖间坡隙的野菊兰草,全赖天赐的雨水养活。无雨的干旱年月,泥土干成沙,却并不妨碍它们的生长。这一年的地瓜将有超强的出粉率,入口有奇罕的香甜味道。野花野草也有异样的热艳,在一片广袤的野荒背景里招摇。
⑨站在地里张望,偌大的山野里劳动的人影都是那么微小。那影子在空气里摇动。是的,在山野的腹地里,我看见那些不息地流动的透明的空气。我真的看见了空气,它透明、宏大的流,水纹的形态。我想这就是太息,是这个山野从古至今的呼吸。远处的低地,伏着我们的村庄。它被树木覆盖,葱郁一片。是背后的这片荒袤贫瘠养育了这片葱茏。这就是这片山野的生养方式。
⑩家乡暖暖的山坡,我生命踏上的第一块土地,它充溢的阳光让我至今使用不尽。
11今天,在十一月的江南,这片阳光挤兑了百般生之滋味,又以单纯广阔之色充溢了我心中的那片山野。
(选自《散文速刊》杂志社主办的“中国美文论坛”)
在第②段、第③段中,作者笔下十一月的“家乡的山野”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分要点归纳
第④段是怎样体现“山坡”的暖意的(4分)
如何理解第⑥段中“这是一种劳动,更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这句话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4分)
散文的诗意往往表现在“善处虚实”,请以本文最后五个自然段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善处虚实”、营造诗意的(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在我们的5000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姓氏文化农浓的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选自《文汇报》2008年2月12日,有删改)
下列刘“姓名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名文化是一种经过数千年积累和演变,蕴涵着丰富内容的独特的文化系统。
B.姓名文化是一笔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刘其他民族和周边地区都产生了影响。
C.“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同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D.姓名文化是一种活的传承,我们每个人都是它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下列对“人名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也更为丰富,商代大干地支可以入名。
B.春秋战同时期好以贱丑隐疾为名,西汉以后入名以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
C.南北朝就盛行二字人名,说明二字人名历史悠久,一直备受古人推祟。
D.我们现在流行的以辈次命名的传统,在唐宋时代就已经形成了。

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我们源于上古的5000多个姓氏中,几乎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C.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
D.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民族伦理精髓。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诲中和生疏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里人们对自己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同历代官风民俗,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清朝是我同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C.在春秋战国时期前,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入名禁忌已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D.作者之所以认为姓名文化是我同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我们的姓名文化那样与我们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梅花几度梦里寻
王本道
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众口一辞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来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难当花魁的。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是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王冕也有诗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从拟人的角度看,造物也实在是委屈了梅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属第一,节气恰恰是在“苦寒”之时。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而梅却我行我素,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正是梅的这种秉性,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作为一名忠诚的“梅客”,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每次赏梅归来,时常夙夜忧叹:苦寒之于梅,确属命运的不公,世道的不公。而梅呢,却无怨无悔地傲雪凌霜,年年岁岁按季奉献出自己的幽香。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常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
佛家曾有“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之说。其实人生一世与世上其它生灵的一生就其过程来讲,并无二致。人若托生是国色天香,魏紫姚黄,时时遭人羡慕当然是大好事。但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这个世界之上,高官厚禄的幸运者终归是极少数,多数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努力的结果充其量只是小康而已。我当然不喜欢贫穷,现今社会,一个终身怀有衣食之忧的人是很难成就事业的。但是我也从不企盼锦衣玉食,大富大贵,凭组织的培养,个人的努力,能有一份自己力所能及又喜欢做的事情,并在生活上衣食无忧就已足矣。想那冷峻的梅,若真的给他换一个温室环境,怕还真是难以承受呢。梅是在苦寒的背景之下,扎根,生长,开花的,也恰恰是这苦寒,才使她蓄满了成长的动力。苦寒之于梅,何尝不是一份财富呢?人的一生也同样,心想事成,万事顺遂,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苦难同样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同样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它来之不易,自然也不会轻易丧失。梅是在病态的环境中,在不公正的待遇中散放幽香的。是否要改变这种生存环境,纠正这种不公,讨还个正确的说法呢?这也许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对此,梅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正是这种承受,才使得她在万花丛中始终能独树一帜!人若失去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达观的心态,还会有生存的信念吗?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文章第一段写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的独特个性及其植梅放鹤的情趣,其用意是什么?
作者说“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的依据是什么?请根据第二段文意,分条列举回答。 
作者引用佛家语“一切有情,众生平等”是为了表达怎样的观点?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