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迈向“又好又快”,成为2007年经济工作的一大亮点。“好”字与“快”字前后顺序调整,它体现的哲理( )
A.量变必定会引起质变 | B.事物结构的重组会引起质变 |
C.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 D.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否定 |
《说文解字》有这么一段文字:孝,会意,形声字,金文孝字为子从老形。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下列对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汉字本身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繁衍、发展的载体
③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传承着人类文明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面对社会热议的英语高考存废之争,甲认为,废除英语高考可以拯救母语,提高国学素养;乙认为,废除英语高考不利于国际型人才的培养。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的不足之处在于把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对立起来 |
B.乙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外来文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
C.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
D.随着高考方案的改革,对外来文化的抵御将进一步增强 |
2000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习近平主席引用老子的话,期望亚太经合组织以太平洋之水结缘,使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实现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进步。这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源头 |
B.传统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
C.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
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欧亚大陆甚至欧亚非大陆的经济整合,也必将带来各相关国及背后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有利于()
①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打牢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中华文化占领世界文化市场
③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④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占主导地位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近年来,我国有许多民乐队远赴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为欧洲观众带去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得到了很高评价。这表明()
A.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 B.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
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 D.世界各国文化具有趋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