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
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
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
A.“马车专门为游览观光而发” |
B.“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 |
C.“人力车夫讨厌马车” |
D.“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 |
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 |
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
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
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 |
“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
A.近代交通工具 | B.近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 |
C.物质生活的近代化 | D.近代工业的发展 |
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
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
1980年8月,经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相继成立经济特区。1982年上半年,上海《文汇报》以醒目的标题,公开刊登了《旧中国租界的由来》一文。这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映射建立特区。这表明()
A.沿海建立经济特区的实践未得到中央支持 |
B.经济特区创办初期有形成变相租界的危险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遇到强大阻力 |
D.改革开放初期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