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民间艺术将孤立难存。只是由于时代观念的变逆和愿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民间艺术要永保青春,就要设法在变化了的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比如,近年来一种两三公分见方的"福"字往流行,常用来贴在电脑屏幕上方。别小看这小小的"福"字,它可以使数千年来民族传统中的"过年"的情杯一下子点燃起来。这种脱象还告诉我们,在时代转型期间,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喜的是,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成为法定休假日,有的传统节日还在复苏,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民间艺术也将随之有了宽广的用武之地。
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转化为历史文化,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标志、符号,乃至经典。就像马家窑的陶器,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容器,现在却被视为艺术珍品,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甚至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但是,也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离开我们今天的生活还不远,我们还不应"历史地"去对待它们,而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为这些民间艺术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它们重新回到今天的生活中来。也就是说,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应当顺应时代的转型,做到既适应变化了的生活,富有时代的朝气,又根粒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格。

1.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民间艺术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在民俗生活的变化中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B. 在时代转型期间,传统的情感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的心灵再也无法承载这份传统的情感了。
C. 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 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2.

下面列举的现象,与文中"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主张不一致的一项是(

A. 在唐装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这种服装兼具古典韵味和时代气息。
B. 研究和借鉴马夹窖陶器的传统制作工艺,用以开发新的陶瓷产品。
C. 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 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误区种种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经过历史的风蚀,大运河沿线历史城镇所保存的文化遗产已经很少了,有的文化遗产甚至已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大运河沿线现存历史文化遗产的摸底调查,避免进一步的开发建设所可能造成的更大损失。许多地方对当地的文化深有感情,许多当地的专家也颇有研究,问题在于各地还缺乏保护的基本资料,最重要的是缺乏正确的保护理念。譬如,一谈到保护,人们往往就以为是要重新开凿运河,要重建漕运总署衙门等等。这些都是很严重的误区。
有人提议把古老运河建成“水上高速”。大运河山东段据说提出要大规模投资重新开挖被湮没的古河道,重建分水工程,以重现昔日辉煌。问题在于,大运河的功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农耕时代的“水上通衢”地位已让位于工业时代的铁路和公路。山东济宁以北的河段早已断流,水文地貌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上整个北方的缺水已属不争的事实,何处能引水济运?当年运河的“水脊”南旺镇巨大的分水工程中,一个个提升水位的水闸、蓄水的水柜和宏大的分水龙王庙,如今均已湮没消亡,而且地形地貌也有了极大变化,现在已找不到这些水工建筑的遗址,残存的龙王庙也仅剩几座小庙,残破不堪,在风雨中飘摇。另外,运河沿线原有的众多会馆、码头、市场早已破败孑存,有的已荡然无存,即使重新开凿,也不再可能重现昔日风光。
济宁市区内沿老运河把原有的老房子全部拆除,新建了一条苏州街,看似古色古香,却不见原来的历史踪迹。扬州重视城市建设和运河沿线的整治,从2000年以来,城市中的大运河沿岸整治一新,但沿岸的历史风貌,大运河沿岸十里长堤绿柳成荫的历史古河原真性风貌,重现尚需时日。聊城也是这样,原来热闹繁华的运河码头沿线,只剩下一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馆前的大运河变成了城市公园里一条普通的河沟。文物仍在,整体环境已变样,文物的运河文化价值,被无情地抹掉了。
与丰富的文物遗迹相比,大运河沿线已经完成了数量可观的重建、复建或者仿古的商业性项目,希望依托运河遗产招商引资的项目更多,破坏性建设屡见不鲜。另一方面,运河沿线以人们的生活景观为主体的古镇、古村的数量、质量却令人担忧。要想拍一张有特色的照片,还要东找西找。再不采取措施加以调查、挖掘和分类保护,恐怕就太迟了。大量历史村镇的遗产保护在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中还远没有引起各方的重视,毕竟,运河不只是一条简单的水道,离开了人们的传统聚居,它的保护层次就不完善。
(阮仪三《文汇报》2007年7月22日原文有改动)
1.下列不属于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误区的一项是
A.运河沿线各地缺乏保护的基本资料和正确的保护理念。
B.恢复运河沿岸的历史风貌,重建当年的漕运总衙门。
C.投入资金重新开挖被湮没的运河古道,重建分水工程。
D.济宁市区内拆除原来的老房子,沿运河新建一条苏州街。
2.为什么不能把古老运河建成“水上高速”?不属于这一原因的一项是
A.大运河水上通道的地位现已被铁路和公路取代。
B.有些河段断流,水文地貌变化,无水补济运河。
C.当年作为运河“水脊”的南旺分水工程已被湮没。
D.运河沿线的会馆、码头、市场都早已不复存在。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运河沿线历史城镇中的一些文化遗产经过风沙侵蚀已经造成了很大损失。
B.聊城的山陕会馆因环境的改变已失去了它原来据有的运河文化的价值。
C.运河沿线重建、复建或者仿古的许多商业项目建筑质量较差,有的已被破坏。
D.离开人们的传统聚居,运河就失去了保护,运河也就成了一条简单的水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爱是一种心境
祝勇
想起那次,当我的爱情失落在一个遥远的童话里,我整天慵坐于窗前,抬起淡漠的眼,望窗外那灰蒙蒙的街巷。
那时正是隆冬,群树都落光了叶子,只剩下干枯的手臂,渴望地伸展向天空。
那天我不知坐了多久,一动不动,我的视觉和思想一起呆滞了、麻木了。我没感觉到,黄昏正悄悄地降临,街巷里还有几只逗人喜爱的小雀,在低空里翩飞,或栖在电线上东张西望。
房间里暗了下来,比外面的世界灰暗得多,我却没有去开灯。突然,我看见几瓣梨花在风中舞着,接着是更多的花瓣飘落下来。那是雪,我的心怦然一动。啊,下雪了。雪很快纷纷扬扬起来。我望着窗外的景物在逐渐变得纯白。是的,白雪很快便遮覆了一切。  
我终于站了起来,穿上大衣,走了出来。下雪天并不寒冷,空气清冽。整个世界没有了一丝杂色,地上那白是毛绒绒的白,就像白兔的皮毛。最美的是那树,白中透着微蓝。还有教堂那高耸的尖顶,白色线条明快得让人感动。  
我在雪地上踩着图案,鞋底与疏松的雪层磨擦发出的轻柔的沙沙声,使我心中升起了一种安静明澈的感觉。而童年所有在雪地上奔跑追逐野兔的记忆,此刻都和眼前的柔和安宁交错重叠在一起了。  
世界是多么的可爱!只要我们真心爱它,这世上任何一种细微的事物,都不是一种虚设。当我们的心境因一种失去而遭到破坏的时候,随处都有其他事物来补偿我们心境啊。  
当我们一步一步从岁月中走过,当我们跨过了万水千山,当我们被苦水浸过被火焰烧过,我们一定会在心底积累许多许多的爱。这爱足够可以使我们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不会失去那份清纯如雨后的清晨的心境。在我心灵最苦的那段日子,我也没有冷落我身边的微风、星雨和蓝色海洋,照常坐在榕树下写我的散文,照常在天空初亮的时候和伙伴到空阔的场地上打网球,照常在一天的忙碌之后到落日最美的海上游泳。
我也不曾冷落任何一个星期天,甚至不惜骑车几个小时去看一个从没有看过的湖泊。
那天我一个人对着湖水打坐,觉得天地间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了。湖水浅浅盈盈,我心盈盈浅浅。不禁想起一位作家的话:不知为什么参禅的人总喜欢“面壁”,其实“面水”不是更好吗?水似柔而刚,似无而有,不落行迹而又容纳万象。
我曾动情地纵目远处黛青的山影、山前丛生的花树,以及它们在水里的完全对称的倒影,便记起一幅水粉画,名字是早忘了的,画的是极相似的一幅湖光山色,色彩浓郁意境深远。那时我的思绪如一只白鸟,在青山碧水间任意东西,哪里还有余地去承载生命中的哀恸与迷茫呢?  
是的,我的心灵是那么宁静,岁月是那么的清幽。我终于在平常的日子里充实起来,在美丽的日子里更添一份欢乐。我想起明代《菜根谭》里的一句格言:“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人被一种可爱所抛弃并不可悲,可悲的是从此对春华秋实视而不见,从此失去了绝美的心境。那便是在人生旅途上,购了车票付了代价,却忘记了领略路上的风景啊!
世间美好的事物,是我一辈子也爱不完的,所以不论命运一时有多刻薄,我却永远不会丧失属于我的那份心境。
.结合语境,仔细品味下面的加点词语的丰富内涵。
(1)想起那次,当我的爱情失落在一个遥远的童话里,我整天慵坐于窗前,抬起淡漠的眼,望窗外那灰蒙蒙的街巷。
(2)湖水浅浅盈盈,我心盈盈浅浅。
.“那便是在人生旅途上,购了车票付了代价,却忘记了领略路上的风景啊!”结合全文,概述“路上的风景”主要有哪些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说一说作者引用《菜根谭》中的格言与文章主旨“爱是一种心境”之间有和联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故乡
林贤治
①我不只一次为世代的城里人感到遗憾。他们没有故乡。
②故乡的一切——田野、林木、农舍,饲养和吆喝牲畜的语言,是人类的摇篮。我来大都市将近十年,故乡犹自温柔着,在暗暗老去的心中…… []
③我思念月亮。月亮是城里所没有的。它无声地泻落在乌黑的屋瓦、霉墙、石子路,清凉如水,池塘是别一风味,粼光如荧光,而荧光又是别一种风味。月夜的笛声是好的,难怪帕斯卡尔因吹笛而赞美了人的脆弱。还有潇潇春夜雨,满枕蛙声,客人不来不也很好吗?我思念我的小屋子,以及那棕色的小木门。傍晚,父亲常常走出大屋巷口,高高叫唤着乳名催我吃饭,见我迟不归,就会径直过来,手扶木门,静静的看我读书和写字……
④故乡!那里像土地一样浑厚,牛一样勤劳,野草一样生生不已的人们,是我所怀念的。我一直在生活甜蜜的乡愁之中,以致在自欺自慰自满自足中忘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情节:假使怀乡病可以算一种病,那么,当年为什么要逃一般地离开?
⑤为我所熟悉的土地,多年来渴望着农机、化肥、优良的管理。偶尔回乡,却见阡陌纵横,界标林立,若抹去几根电线杆子,直是走在陶渊明和范成大的诗行里了。笔直的机耕道固然不得见,连几年前铺就的石板路也日见颓废,运河桥原有的两道护栏,因为少许的钢筋被盗,已经彻彻底底地坍没了。未来的管理人员,成批地中辍了读书的机会,而提前进入了庞大的劳动队伍之中。殷实的庄稼人,收入都靠出售有限的粮食和鸡豕。有的人家,甚至连半条牛腿也没有,一到农忙,只好以人力换畜力,幸好庄稼依然茁壮——神农的后裔呵!
⑥都市是富足和享乐的象征。芸芸众生,充满人性的弱点,怎么可能抵御都市文明的巨大诱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留守家园?如果有可容劳作和享受的地方,何处不可以成为故乡呢?与其为故乡贫困地活着,不如抛弃故乡赢得自由、幸福的生存!
⑦我不禁暗自吃惊于这个结论,然而,不管如何深爱着故乡,也无法推翻本身生活固有的逻辑。好在农民们都是生活的忠实儿女,无须恪守任何教条,只要周围有一个缺口,他们就会充满幻想,充满活力,邀呼着聚集着喧哗着从故乡出发,向陌生的城市。他们所到之处,旋即形成“盲流”,形成“丐帮”,形成建筑大军,形成保姆市场……
⑧看一眼矗立乡野的大风车,或是盘挂悬崖的行人道,可以知道农人所具有的非凡的想象和冒险精神。他们何尝安贫乐道呢?农民即使“安贫”,乃系不得已;“乐道”也是自嘲。在他们的名字中,除了阿猫阿狗,尚有不少叫做阿福阿运阿改阿变之类,便可窥知他们意欲扭转命运而不能的时代相传的痛苦情结。
⑨此刻,农民以和平的方式改变命运的历史性尝试已经开始。这实在很可以鼓舞祝祷的。然而,我们所见的是:农民潮水般地涌向城市,最后不免潮水般地退回乡村,在不断地潮汐涨落之间,劳动者角色遂时时得以替换,且得继续替换下去。乡村中最精锐的劳动力量,最强壮的血液补给给了城市,由是,城市永远年轻。
⑩为什么农民不可以一次性地选择城市呢?为什么出发点总是成为终点?纠缠的社会问题,如何是我可以数说明白的呢?但我已经自觉,精神还乡是一种奢侈;而表同情于离乡,也不过“忏悔贵族”的心情罢了。除了这些近乎无聊的话,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选自《平民的信使》,有删改)
. 文中哪些地方能反映出农民并不安贫乐道?请分条列举。(6分)
.文章第③段描写了故乡的风物,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5分)
.“我一直生活在甜蜜的乡愁之中,以致在自欺自慰自满自足中忘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情节:假使怀乡病可以算一种病,那么,当年为什么要逃一般地离开?”这些叙写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具体说明。(6分)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作者对“农民”、“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请根据全文探究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水兮水兮
①一河碧水,与一位殉道者的英名一起响彻千年,澎湃汹涌了整部历史的河流。
②如果说一座楼阁可以属于王勃,一爿草堂可以属于杜甫,甚至一个偌大的曲阜可以属于孔丘,那么,汨罗江应该是属于屈原的。楚地的山川,浩瀚江湘,云梦大泽,想像当年那位落魄逐臣,就在这秀丽景致间披发行吟,乘一叶扁舟,朝发枉渚,夕宿辰阳,曾怎样在浩浩江水中上下行浮。想像踽踽独行仰天长问的夫子,曾怎样辗转迁徙,上下求索,掩涕叹息;想像这皎然的江水是怎样承载了一副厚重的躯体和一颗升腾的灵魂……
③澄净如练的碧波之上,渔夫喝酒划桨,一船楚歌一船潇洒。你何不也行吟泽畔,听渔歌唱晚,眺万顷碧波,载酒中流,心随水去?你何不“制芰荷以为裳”,“餐秋菊之落英”?或者你就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做一个“九歌”中的人物:浪漫、多情、而又诗意纵横文采斐然。何苦“举世皆浊”而“独清”,“众人皆醉”而“独醒”?你是知道的,尘秽鹊起,诸欲蜂扰,洁身净志是不合时宜的,而将内心的忧愤化为精神的火焰,尤为不合时宜。有高于一世之思想,却无高于一世之命运,这就是你的悲哀。一个真性情的人活在一个最冷酷的现实中,一个最洁净的人落在一个最肮脏的泥塘里,一个最遵循内心真实的人面对的是种种的虚伪和狡诈。你无法对他们宽容,哪怕是丁点儿的虚与委蛇,你谨持自己理想的绝对纯洁。“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世间至清至柔者,莫过于水。于是,你用沧浪清水浣濯自己的精神之“缨”,把生命托付清流,“质本洁来还洁去”。
④一个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受,忠于自己内心真实的人死去了,一腔最殷红的热血流失在汨罗河中,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也被冲淡了。
⑤水能沐浴群生,扬清激浊。屈子自沉后两千多年,孤洁的王国维同样选择了天下之至柔的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天命之年的王国维,茕茕向颐和园走来,仿佛疲惫劳顿后的从容归家。佛香阁排云殿下的昆明湖波平如镜,如钩的银月清辉宁静,苍苍大树无语肃然。湖水只有叹息,感叹一位已攀缘至文学批评与文艺美学巅峰的学者,一位通古博今、满腹经纶的名副其实的大师,在维护自己信仰时的那份悲壮情怀。他遗书的开头四句,无疑是他自沉原因的最准确的揭秘:“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卑鄙与高尚同在,清泉与污水混流。“义无再辱”,这是王国维全部的隐痛和决心。
⑥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一则中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知义者必勇,知耻者必勇,勇于赴死,绰绰有余。作为革命家的陈天华,看到国家已堕落得毫无尊严可言,他义无再辱,赴身日本海;作为小说家、戏剧家的老舍,面对斯文扫地,面对“人民艺术家”转眼沦为牛鬼蛇神,他义无再辱,自沉积水潭。他们选择了死亡,而死亡让生命趋于完美,让生命更具尊严。
⑦千古悲欢,诉诸流水。信仰是灵魂的支撑,对一个刚直的文人来说,它比生命重要得多。当肉体的保存与精神的救赎发生避无可避的冲突时,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让肉体下沉,让精神在碧波中飞升。陈寅恪为王国维写的纪念碑铭这样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⑧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的诗人朱湘,在其《海葬》一诗中写道:“葬我在荷花池内/耳边有水蚓拖身/在绿荷叶的灯上/萤火虫时暗时明——葬我在泰山之巅/风声呜咽过孤松——不然,就烧我成灰/投入泛滥的春江/与落花一同漂去/无人知道的地方。”面对人生的悲辛、人心的冷酷,他亦赴身黄浦江中,以自己29岁的生命,完成了对信仰的至高无上的追求。
⑨宇宙透明,月光皎洁,星辰晶莹,皆因其长沐银河之水。《礼记》说:水曰清涤。向义无再辱的自沉者表示敬意吧,他们以绿水清流,做了自己的殓衣,漾荡了自己的精神。奔涌的碧水会托起他们皓洁的灵魂。
.“水兮水兮”,文字虽简而意蕴深厚,请分析以它为题目的妙处。
答: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一河碧水,与一位殉道者的英名一起响彻千年,澎湃汹涌了整部历史的河流。
答:
(2)他们选择了死亡,而死亡让生命趋于完美,让生命更具尊严。
答:
.全文以第三人称叙事、议论、抒情,第③段却改用第二人称,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本文主要写作特点是联想,联想的人物时间跨度大,从先秦到现代,作者联想到的这些人物有什么共同点?联想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一墨乌镇
彭学明
说乌镇是一墨乌镇,是因为乌镇的底色是墨色的。淡淡的墨色,让乌镇显得格外古朴。乌镇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几千年如一日地站着、坐着或者蹲着,既老成持重,又沉稳肃穆,当然也很沧桑和简朴。一件粗布衣穿了3000年,一件灰色裤穿了3000年,一件褐色被也盖了3000年。3000年不浓妆艳抹,3000年不花枝招展,3000年一种本色,难啦!然而正是这3000年不变的颜色和本色,才完美了乌镇成就了乌镇,才让乌镇以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穿越了时空,扬名中外。
乌镇是老,但老得周正老得硬朗,老得神清气爽。就像酒,越老越香。斑斑驳驳的墙壁,只是它风霜岁月的一层老茧。墙顶的几把荒草,只是它仙风道骨的几缕胡须。而那些浅浅淡淡的青苔,则是它人生磨难出的一点点老年斑。石板铺就的街巷,平平仄仄地穿行在乌镇的每一个角落,或长,或短,或窄,或宽,或直,或弯。是乌镇斩不断的根,割不了的筋。没了这每一条街巷,乌镇就没了章法,乱了方寸,乌镇就成了一潭死水、一盘死棋,乌镇的人就走不出自家的屋檐,只能坐井观天。上了年纪的人,有许多上了年纪的记忆,花儿正开的人,也有许多难忘的回忆。不管是谁,只要走进乌镇的这些小街小巷,只要踏响每一块发亮的青石板,就会唤醒许多尘封的故事,就会生出许多深长的遐想,就会不由自主地披满一身古色古香。
不要说戴望舒的古巷和丁香,更不要说跟戴望舒诗句一样的姑娘。乌镇有的是江南柔情的雨丝,有的是雨丝下打伞荷笠的姑娘。因为乌镇本身就是一束江南的丁香。你运气正好,对面走来了一个江南的女子,背面也走来了一个江南的女子,两个女子都笑靥抿抿,两个女子都鲜若桃花,两个女子的秋波都与你在这里狭路相逢,你选择哪一个?哪一道秋波更能打湿你爱情的梦?哪一泓秋水更能漫进你温柔的梦乡?
无论荣华富贵还是淡泊清贫,乌镇都是含蓄而内敛的。就说徐家厅、朱家厅和张家厅,里面那么富丽堂皇那么气派宏大,外面却与贫民百姓一样普通,有如小家,亦如碧玉,与整个乌镇浑然一体。由此,不管怎么看,乌镇就都有几分平淡几分儒雅几分绅士。打铁的,染布的,唱戏的,经商的,穿官袍的,都在不经意间透着一种平和、一种文气。不知是家家都种着花养着鸟,还是个个都识点文断点字有点见识,时光和岁月就是遮不住乌镇人的淡淡书香。是什么呢?或许是家家门前挂着的那盏红色灯笼,或许是条条巷子飘出的那段印花染布,或许是满镇子飘着的那比歌声还柔软的声声吴语。
其实,更精彩的是在水上。乌镇的水是浑浊的,远不及我故乡湘西的水清澈甘甜,但乌镇的水是为乌镇而生的。没有乌镇就没有这条蜿蜒迤逦的水巷,没有这一条蜿蜒迤逦的水巷就没有水,没有水,乌镇就没了水色没了灵气没了生命没了灵魂。之所以说乌镇的水是为乌镇而生的,因为乌镇的河是人工的,这运河就是因为乌镇而来这里安家落户的。如果不是为了与乌镇结一门金玉良缘,这运河就不会绕这么远的路,就不会流到这里与乌镇朝夕相处、唇齿相依。所以乌镇与水的关系,是血与水的关系,血浓于水,血也融于水。
这条飘飞的水巷,是乌镇的血脉,软软的脉管上,是乌镇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细节。租一条蚱蜢舟,我们就驶进乌镇的水墨画里了。悠悠的水巷,像一支写意的工笔,轻描淡写地描摹着两岸,勾勒出两条笔直的风景线。黑瓦白墙的民居,仪态万方地闪立在两边,一半住在岸上,一半跳进水里,它们像一群淘气的孩子,把脚伸进水里,把手也伸进水里,戏弄一河鱼虾。虽然它们没有我湘西吊脚楼的气势和高大,但却小巧精致,异曲同工。水阁的窗口,往往会探出一盏女儿的脸,那不是茅盾笔下的淑女,就是我们江南的表妹,好看,好看,好美,好美。于是你觉得一河的风景都被这女儿的脸照亮了,一河的水阁都是这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了。本来也是这样,你看,在那岸边的每一座河埠旁,在河埠的每一条帮岸上,在帮岸的每一条廊棚里,在廊棚的每一个美人靠里,你都会看到一个个洗衣淘米的表妹,一个个挑花绣朵的表妹,一个个等待爱情的表妹。美人靠是什么?美人靠是水乡女儿的专用工具,在临河的每一个廊棚里。不管是男人女人,你都靠一靠吧。靠一靠,你就是美女了;靠一靠,你就有美人了。
坐在船上,看着风景,想着美人,再品一品乌镇男人用白水白面白米酿制的“三道白”酒,品品乌镇女人手擀的姑嫂饼,乌镇的滋味就全了,你就品不尽想不完,就乐不思蜀、游而忘归了。
那么,留下来,你就会是茅盾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是千年乌镇的一个情节和段落。
(选自《人民日报》)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乌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来乌镇最本质的感受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湘西人,在文中他也谈到自家的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留下来,你就会是……千年乌镇的一个情节和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