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文学中,这种拟人写法反映的哲理是( )
| A.物质不能脱离意识而存在 |
|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 C.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多样性 |
| D.客观事物受人们情绪的影响很大 |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
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曾说:“站在岸上看船在海上颠簸是一件乐事,站在一座堡垒的窗前看下面的战争和它的种种经过是一件乐事,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的高峰目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的了”。这给人们的启示是
| A.要不断地追求和探索真理 | B.追求终极真理是人生的乐事 |
| C.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 D.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 |
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龙,但是在人们的头脑中却有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A.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以特殊形式的反映 | B.意识可以凭借人们的主观想象而产生 |
| C.能动地反映外部世界是意识重要特点 | D.意识可以对现实材料进行加工创造出新形象 |
对“造境”而言,无论如何虚构,“其材料必取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也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这一观点
| A.否认了事物之间质的区别 | B.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
| C.承认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 D.承认了意识先于物质的存在 |
佛教认为:“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中国佛教界积极探索和谐世界究竟如何“从心开始”,有的提出要“从心开始”,佛教团体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有的强调要提倡“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由此可见( )
| A.宗教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取缔 |
| B.必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
| C.必须使宗教本质发生彻底改变 |
| D.宗教界可以通过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