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 A. | 继续实行减租减息 | B. | 实行土地公有制 |
| C. | 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 D. | 保留富农土地 |
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与此认识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 A.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 |
| B.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 |
| C.政府倡导重农抑商 |
| 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
清代《景德镇陶录》载:“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则皆四月内给值,十月杙满(补足),年终再给少许;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陶瓷业的分工较细
②陶瓷业存在雇佣关系
③工人领取计件工资
④工钱发放因工种而异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 A.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了封国采邑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
| B.孝文帝实行“三长制”,使地方豪强失去对大量依附人口的控制,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
| C.王安石推行“青苗法” 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
| D.康熙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西北段边界。 |
战国时期,推动秦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因素有( )
①推广牛耕②修建都江堰③开凿灵渠④商鞅变法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 |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
|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
|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
|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