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接见全省自强模范、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时号召全社会学习残疾人自强模范、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的事迹,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带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是
A.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 B.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 C.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 |
D.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
材料一: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凝心聚力,奋发图强,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辉煌成就。过去的9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斗的90年。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中国还会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挑战,无论经济还是政治都还是大国而不是强国,还有许多国际责任需要我们去承担。
材料二:2011年3月3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来华出席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研讨会的法国总统萨尔科齐时,在谈到法美英联军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的行为和利比亚当前局势时,胡锦涛指出,利比亚局势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方对此也深表关切不赞成在国际事务中使用武力,武力解决不了问题,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对话等和平手段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出路。中方支持一切有利于缓解当前利比亚紧张局势的政治努力,呼吁有关各方立即停火,寻求和平解决问题,避免更多平民伤亡,使利比亚局势尽快恢复稳定。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共产党应怎样领导中国人民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取得新成就?
(2)分析材料二反映了那些政治生活的道理?
材料一:2010年7月份以来,以农产品为代表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上融,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有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式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材料二:为了落实国务院的《通知》进一步稳定物价,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汕头市政府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要密切配合,积极采取多项举措及早应对,突出抓好稳定物价、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工作。要采取建立市、区县两级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做好市场价格运行监测预警和分析,保障市场供应,向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临时生活补贴;组织开展市场巡查和专项检查,加强市场监督,严打恶意囤积,哄抬价格的行为等多项措施,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我国政府采取上述措旆稳定物价的依据?
(2)请运用政府职能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政府应该如何稳定价格,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
材料一 2009年是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发表60周年。60年前,毛泽东为了阐明新中国的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国家的内外政策和前途,同时回击国内外敌人的造谣中伤,澄清人民中对于这些问题的模糊认识,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我国国家性质是什么?
(2)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涌现出许多令人心灵震撼的英雄模范。为进一步弘扬正气和时代主旋律,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了被誉为“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栏旧,在全社会颂扬“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引导人们学先创优。“感动中国”先后向全国推出的八十多位英雄模范,虽然身处|的年代和从事的工作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精神品质却始终如一,都为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材料二被评为2010年“感动中国”首席人物的钱伟长,通过自己的勤奋,创立了由国际力学界命名的“钱伟长方法”和“钱伟长一般方程”,被国际公认为奇异摄动理论的奠基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他利用一切条件,钻研力学理论和应用数学,为“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力学和应用数学之父”。晚年的钱伟长投身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力学尖端人才。“感动中国”的推选委员这样说:奠基中国近代力学,他是伟大的教育家;虽一生坎坷,他从未放弃理想;他用九十八年的人生,研究着一门他认为最重要的科学:爱国。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在全社会颂扬“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的理由。
(2)有人认为“普通人与英雄模范有很大差距,因此普通人是无法成为英雄模范的”。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3)结合钱伟长的事迹,谈谈你对实现人生价值的认识。
材料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依然偏少,建设进度明显滞后。全国54%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有1/31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灌溉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平均每年因洪涝受灾面积超过2.1亿亩,因气象灾害导致的粮食生产损失达1000亿斤左右,这严重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水利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农田水利建设更成为短中之短。
材料二水利兴则农业兴,水利兴则民心安,水利兴则国家稳。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即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_文件”聚焦水利,首次提出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这是给力“三农”工作的务实之策,更是送给亿万农民的新春“大礼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材料三西部某地区地处内陆干旱区,降水稀少及水资源分布不均,发展长期受制于水。近几年来,该地区犯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经营,实现了投入的多元化,走出了一条工业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的“双赢”之路。二是与有关科研部门开展技术合作,形成一批符合当地实际的节水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三是综合运用水利、农牧、林业、科技等综合开发措施,因地制宜发展各类节水灌溉呆范区,扶持了大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四是制定水库水质保护法规,严格控制水源污染,完成生态治理面积数十万亩。目前,该地区已步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轨道。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问题,并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说明我国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经济意义。
(2)分析说明材料二所体现的政治学理论依据。
(3)依据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该地区取得的成功经验对加快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