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尚书·洪范》一书中指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培根认为,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恩格斯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恩格斯所说的“物质”与其他两种观点的“物质”有何不同?
(2)请谈谈你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的认识。

在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某校高三(2)班学生针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正确性进行了大讨论,同学们讨论后得出这样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非科学的,我们应彻底否定。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辩证地认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结合上述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2)对于材料中的两种观点你是如何认识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中美对外经济发展部分数据对比


高新产品占出口额比重
直接对外投资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对外贸易依存度
中国
28.9%
601亿美元
1240亿美元
50.1%
美国
40%以上
3838亿美元
2107亿美元
30%左右

注:①中国高新技术产品90%以上由外资企业出口,国内自主创新的仅占外贸总额的2%。②外商来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88%集中在东部地区。③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一国或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通常用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针对材料,说明中国要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变化

注: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预计达到53.37%。截至目前,日本、韩国城镇化水平已超过70%,美国城镇化率已达到90%以上。
材料二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中国城乡和区域差距的基本途径。城镇化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有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200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材料二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材料三美国是当今世界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为此付出过高昂的代价。由于美国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也没有及时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加以有效的引导,造成城镇化发展的自由放任,形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成本居高不下、生态环境破坏愈演愈烈、资源能源消耗量大以及加剧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就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如何避免美国出现过的问题提出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一五”期间我国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材料二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这是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报告强调,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1)描述材料一中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2)运用劳动、生产与经营的知识谈谈如何促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落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