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期《科学》中文版的文章介绍了一种新技术——航天飞缆,航天飞缆是用柔性缆索将两个物体连接起来在太空飞行的系统.飞缆系统在太空飞行中能为自身提供电能和拖曳力,它还能清理“太空垃圾”等.从1967年至1999年的17次试验中,飞缆系统试验已获得部分成功.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可用物理学的基本定律来解释.

图15
图15为飞缆系统的简化模型示意图,图中两个物体PQ的质量分别为mPmQ,柔性金属缆索长为l,外有绝缘层,系统在近地轨道做圆周运动,运动过程中Q距地面高为h.设缆索总保持指向地心,P的速度为vP.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1)飞缆系统在地磁场中运动,地磁场在缆索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设缆索中无电流,问缆索PQ哪端电势高?此问中可认为缆索各处的速度均近似等于vP,求PQ两端的电势差;
(2)设缆索的电阻为R1,如果缆索两端物体PQ通过周围的电离层放电形成电流,相应的电阻为R2,求缆索所受的安培力多大;
(3)求缆索对Q的拉力FQ.

科目 物理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 = 30o 的光滑斜面的底端有一个固定挡板D,小物体C靠在挡板D上,小物体BC用轻质弹簧拴接。当弹簧处于自然长度时,BO点;当B静止时,BM点,OM = l。在P点还有一小物体A,使A从静止开始下滑,AB相碰后一起压缩弹簧。A第一次脱离B后最高能上升到N点,ON =" 1.5" lB运动还会拉伸弹簧,使C物体刚好能脱离挡板DABC的质量都是m,重力加速度为g。求
(1)弹簧的劲度系数;
(2)弹簧第一次恢复到原长时B速度的大小;
(3)MP之间的距离。

1897年汤姆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汤姆生当年用来测定电子比荷(电荷量e与质量m之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真空玻璃管内CD为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圆形阴影区域内可由管外电磁铁产生一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圆形区域的圆心位于CD中心线的中点,直径与CD的长度相等。已知极板CD的长度为L1CD间的距离为d,极板右端到荧光屏的距离为L2。由K发出的电子,经AK之间的高电压加速后,形成一束很细的电子流,电子流沿CD中心线进入板间区域。
CD间无电压,则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O点;若在CD间加上电压U,则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P点,P点到O点的距离为h;若再在圆形区域内加一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则电子又打在荧光屏上的O点。不计重力影响。

(1)求电子打在荧光屏O点时速度的大小。
(2)推导出电子比荷的表达式。
(3)利用这个装置,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测量电子的比荷?

如图所示,用质量为m、电阻为R的均匀导线做成边长为l的单匝正方形线框MNPQ,线框每一边的电阻都相等。将线框置于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在线框的右侧存在竖直方向的有界匀强磁场,磁场边界间的距离为2l,磁感应强度为B。在垂直MN边的水平拉力作用下,线框以垂直磁场边界的速度v匀速穿过磁场。在运动过程中线框平面水平,且MN边与磁场的边界平行。求

(1)线框MN边刚进入磁场时,线框中感应电流的大小;
(2)线框MN边刚进入磁场时,MN两点间的电压UMN
(3)在线框从MN边刚进入磁场到PQ边刚穿出磁场的过程中,水平拉力对
线框所做的功W

1789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卡文迪许首先估算出了地球的平均密度。根据你学过的知识,能否知道地球平均密度的大小。

中子星是恒星演变到最后的一种存在形式.
(1)有一密度均匀的星球,以角速度ω绕自身的几何对称轴旋转.若维持其表面物质不因快速旋转而被甩掉的力只有万有引力,那么该星球的密度至少要多大?
(2)蟹状星云中有一颗中子星,它每秒转30周,以此数据估算这颗中子星的最小密度.
(3)若此中子星的质量约为太阳的质量(2×1030 kg),试问它的最大可能半径是多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