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三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作用得到的砖红色沉淀是Cu2O”提出质疑。
(1)甲小组认为红色沉淀不一定是Cu2O,为此展开了确定红色沉淀成分的研究。
步骤一:提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二:查阅资料。得出:①+1价的铜在酸性条件下易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②在空气中灼烧氧化亚铜生成氧化铜。
步骤三:设计方案、实验。
A.取该红色沉淀溶于足量的稀硝酸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B.取该红色沉淀溶于足量的稀硫酸中,观察是否有残渣 |
C.取该红色沉淀a g,在空气中充分灼烧至完全变黑,放在干燥器里冷却,再称重,反复多次至固体恒重,称得质量为b g,比较a,b的关系 |
D.取该红色沉淀装入试管里,加入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银白色沉淀析出 |
你认为合理的方案是(填字母)__________。
(2)乙小组对甲小组的假设,另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验证。
若按乙组装置定性检验上述红色沉淀部分,可根据__________现象的发生与否即可判断。
若按乙组装置测定上述红色沉淀的成分,你认为理论上应该测定下列哪些物理量__________(填序号)。
①通入氢气的体积 ②反应前红色沉淀和硬质玻璃管的总质量
③完全反应后红色固体和硬质玻璃管的总质量 ④实验前干燥管质量
⑤硬质玻璃管质量 ⑥锌粒质量
⑦稀硫酸中含溶质的量 ⑧实验后干燥管质量
该实验装置中距实际可行性方面存在的缺陷有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两点)。
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不相符的是
图1图2图3图4
A.图1表示KNO3的溶解度曲线,图中a点所示的溶液是80℃时KNO3的不饱和溶液 |
B.图2表示某放热反应分别在有、无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
C.图3表示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00mol•L-1醋酸溶液得到的滴定曲线 |
D.图4 表示向NH4Al(SO4)2溶液中逐滴滴入Ba(OH)2溶液,随着Ba(OH)2溶液体积V的变化,沉淀总物质的量n的变化 |
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用装置①精炼铜,则a极为电源正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 |
B.装置②中Mg为负极 |
C.装置③中钢闸门应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 |
D.装置④中的铁钉被腐蚀 |
现有等物质的量的铜和银的混合物17.2克,与50.0mL的浓硝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气体4.48L(标准状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产生的气体是0.2molNO2 |
B.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2mol/L |
C.反应中被还原和未被还原的硝酸物质的量之比为3:2 |
D.要使产生的气体恰好完全被水吸收需要通入氧气0.075mol |
红磷(P)和Cl2发生反应生成PCl3和PCl5,反应过程和能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的ΔH表示生成1 mol产物的数据。已知PCl5分解生成PCl3和Cl2,该分解反应是可逆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有利于PCl5的生成 |
B.反应2P(s)+5Cl2(g)===2PCl5(g)对应的反应热 ΔH=-798 kJ/mol |
C.P和Cl2反应生成PCl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P(s)+3Cl2(g)===2PCl3(g) ΔH=-306 kJ/mol |
D.其他条件不变,对于2PCl5(g)===2P(s)+5Cl2(g) ΔH反应,增大压强,PCl5的转化率减小,ΔH减小 |
短周期元素A、B、C、D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它们的核电荷数之和为32,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A与C同主族,B与D同主族,A、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B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ⅥA族
B.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A<B<C<D
C.B、D的最高价氧化物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D.一定条件下,B单质能置换出D单质,C单质能置换出A单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