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2002年世界主要产茶国比较表,回答44~46题。
15.表中四国人均消费茶叶最多的国家是
A.中国 B.印度 C.斯里兰卡 D.印度尼西亚
16.印度茶园面积小于中国,但茶叶产量却大于中国,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采茶期长 B.机械化程度高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17.十七世纪初荷兰人将茶叶和茶文化由中国带到欧洲,这一现象属于文化传播中的
A.刺激扩散 B.等级扩散 C.传染扩散 D.迁移扩散
图12是香港农业系统变化图,分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农业用地的减少是因为建筑用地和弃耕地不断增加
②由于人们食物结构的变化带来果园和杂粮、园艺农业、鱼塘的增加
③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园艺业、养殖业的高利润是变化的主要原因
④弃耕地的增加使得农村人口迁往城市而造成农业劳力短缺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三江平原地区作为高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单位面积产量高 | B.人均耕地面积大 |
C.交通发达 | D.水热条件好 |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地形 |
B.江南丘陵的茶树——气候 |
C.海南岛的天然橡胶——土壤 |
D.云南昆明的花卉——水源 |
图11为“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31-32题。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 |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
C.蒸发量增加 |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
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 | B.植被覆盖率增加 |
C.降水下渗量减少 | D.城市热岛效应 |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甲乙两城市因交通拥挤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读“2005年甲、乙两城市交通状况及污染统计数据”资料图(图10),回答29-30题。关于甲、乙两城市的交通和污染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城市的机动车总量比乙城市少 |
B.甲城市的道路网密度比乙城市大 |
C.甲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比乙城市严重 |
D.甲城市的噪声污染和大气污染比乙城市严重 |
下列措施中,不能够减轻城市交通拥堵和污染的是
A.发展轨道交通 | B.减少道路网密度 |
C.增加道路两旁的绿地面积 | D.机动车分单、双号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