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是中国某次赴南极科学考察航线,此次中国南极科考队仍乘“雪龙号”考察船于某年11月20日在上海港启航出发,先前往中山站 (南纬 69°22' 24",东经76°22' 40")完成大陆南极科考任务后,再经长城站(南纬62°12' 59″,西经58°57'52")于次年3 月20日返回上海港。图12 是美国阿盟森—斯科特科考站。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此时期赴南极科考较为理想。请至少从两方面加以说明。
(2)图11中①、②分别示意此次科考的前往与返回航线,请结合图示往返航线概述科考队乘“雪龙号”在往返航程中需要应对与克服的主要困难,并指出由中山站前往长城站航线上最北点的经纬度(地理坐标)。
(3)中山站时间2009 年2月2日9 时25 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南纬80°25′01″,东经 77°06′58″,海拔 4087米)正式开站。请分别指出昆仑站开站 时的北京时间和昆仑站与中山站之间的大致距离。 (6 分)
(4)美国在南极点己建立了阿盟森—斯科特科考站(图12所示)。
a.在图11中标注该站位置,并说明确定该位置的方法。
b.阿盟森—斯科特科考站的旧站采用的是穹顶状建筑,而新站采用的是高脚式建筑。请结合图 12 和所学知识分别简要说明原因。
(5)当阳光直射曾母暗沙时,我国在南极地区三座考察站中的 站和 站为白天。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右图所示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相对于上左图所示地区其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包头钢铁企业和宝山钢铁企业各自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阅读新疆和田地区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和田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33 mm,年平均蒸发量为2600mm。
(1)和田地区河流的流向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其主要补给水源来自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山名)。
(2)简述新疆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区域盐碱地分布较广,其形成与水盐运动有关,试分析水盐运动的过程。
(2)图中C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3)图中D河中下游洪涝灾害严重,试分析洪涝发生的自然原因。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下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回答(1)~(4)题。
(1)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多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__________。
(2)在赤道至南,北纬30°之间,多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海拔最高的地区是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纬90°附近,有半年极昼现象,为什么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最低?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下图,从锋面和气旋形成的原理分析,为什么北纬60°附近多锋面、气旋?
实验原理分析。
步骤一:如下图在一个平盆中加适量的水,直到水盖满盆底。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步骤二: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
步骤三: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1)推测你会发现的现象,并有步骤地写下来。
(2)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现象?具体环节是什么?
(3)对于沙子所言,水的作用相当于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