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古代小说、戏曲中多被描绘为奸诈狠毒的“奸雄”、“奸臣”,是典型的反面形象。但历史的真实是,曹操“外定武功”,统一了北方,并实行抑制豪强兼并、大兴屯田、用人唯才等一系列进步政策,促进了北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内兴文学”,是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文艺作品中的曹操与历史真实的曹操形成巨大反差,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存在相互背离的情形 |
| 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 |
| C.文艺创作有其特殊规律和原则,不必尊重历史真实 |
| D.历史观、价值观影响文艺家的创作 |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 A.无条件性 | B.客观性 |
| C.具体性 | D.主观性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
|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 D.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
《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枪炮;《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 A.意识活动缺乏主动创造性 | B.人们的意识无法预见未来 |
|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 D.人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
传说远古的伏羲部落原图腾是蟒蛇,后来伏羲集各归顺部落的图腾形象于一身,形成了蛇身、马首、蟒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尾、虎须的综合体,伏羲将之定名为“龙”,并作为部落的新图腾。从龙的形象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
|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
| B.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
| C.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
| D.意识是从动物心里发展而来的 |
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北方农民总结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这说明
| A.规律具有条件性 | B.人可以创造规律 |
| C.人可以认识规律 | D.规律具有主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