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相关试剂的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表示使用,“-”表示未使用),其余操作均正常,他们所得的实验结果依次应为( )
|
甲 |
乙 |
丙 |
丁 |
丙酮 |
- |
+ |
+ |
+ |
水 |
+ |
- |
- |
- |
CaCO3 |
+ |
+ |
- |
+ |
SiO2 |
+ |
+ |
+ |
- |
A.①②③④ | B.②④①③ | C.④②③① | D.③②①④ |
下列关于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能与靶![]() |
B.记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都形成效应细胞,分泌抗体 |
C.浆细胞![]() |
D.有吞噬细胞参与的免疫就属于特异性免疫 |
等量的酵母菌培养在甲乙两组浓度相同的等量葡萄糖溶液中。甲组进行有氧呼吸,乙组进行酒精发酵。若两组消耗了等量的葡萄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组释放的CO2与乙组释放的CO2的比例为1:3
②两组共释放的CO2与消耗的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3
③甲组溶液的质量低于乙组溶液的质量
A.①②③ | B.① | C.② | D.②③ |
下列有关科学家的经典研究中,采取了同位素示踪法的是()
①恩格尔曼发现光合作用的部位②证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③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源④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⑤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证明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A.①③④ | B.②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③④⑤ |
下图1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2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刺激d点,兴奋将传导(递)至c、b、a点 |
B.图1中③(神经中枢)内有2个完整突触结构 |
C.图2中CO2浓度最高处在⑦,该结构的作用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 |
D.图2突触小体的兴奋传导形式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
如右图是验证酶的催化特性的几组对比实验,1~5号试管内装有等量的H2O2溶液。1~4号试管的控制温度与投入物品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要证明酶的活性受酸碱度的影响,要再增设5号试管,5号试管内应加入1克用酸液或碱液浸泡过的鲜猪肝,温度为37℃ |
B.若1~4号试管都是为了验证酶的某项特性而设置的对照,则4号设置得不科学 |
C.若投入物品后立即用带有余烬的火柴去试探1~4号试管口,则只有1号试管口火柴迅速复燃 |
D.如A项设置的5号试管与2号试管做对比实验,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过酸或过碱会影响酶的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