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珍惜牵挂
何山
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深深惦记,它可以连接亲情,连接友情,连接爱情,连接乡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乡情魂系梦萦的牵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距离遥远却无法阻断彼此友情的牵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爱人缠绵悱恻的牵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家人血浓于水的牵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牵挂的缺憾:“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牵挂的寄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牵挂的蕴含:“子归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是牵挂的执著……
牵挂是人生最纯洁最美好的情感。
人间的温情需要用牵挂来表达。
牵挂,其实就是一封满是错别字的简短家书:丫儿,你在外边还好吗?
牵挂,其实就是悦耳的电话声带来的亲切的问候——“你好”、“妈,我想你了”、“豆子,在哪发财呢?”
牵挂,其实就是小小手机荧屏上彩色的信笺——“亲爱的,我在北京,想你。”、 “冬天了,家里买煤了吗?”
牵挂,其实就是来自大洋彼岸温馨浪漫的伊妹儿:满天星星都是我思念的眼睛在凝视着你。
牵挂,其实就是你身后那双期盼的眼睛,那份刻骨铭心的惦念……
有了朋友和亲人的牵挂,人生才会远离孤独和寂寞。
当你从母亲温暖的身体里挣脱,来到这个充满诱惑的大千世界。从蹒跚学步到哑哑学语,从嬉笑怒骂到举手投足,都无一例外地牵动着母亲的心;村中的小学,乡里的中学,城里的大学,我们一天天进步,一天天成长,就一天天地远离家乡,远离母亲。当你终于独立飞向更广阔的天空时,就带走了母亲心中那份对儿女永远的牵挂,却把自己那份生疏粗糙的牵挂留给了母亲……
一个人在他乡打拼,心灵和身体经受着艰苦的历练。繁重的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那份留给母亲的牵挂,更加生疏粗糙。
你说:我在外面努力打拼,艰苦创业,等我有能力挣下了温馨可人的家园,就把母亲接过来享福;
你说:我在外边很好,不用母亲惦记。我独自承受艰难困苦,一个人面对失败和挫折,不能告诉母亲,免得她担心和忧虑;
你说:我会按时寄钱回来,让母亲衣食无忧;
你说:母亲的身体还很硬朗……
于是你封锁了自己的一切消息。一个月、半年、一年、两年……十年过去了,母亲日日在村头的小河边徘徊,幻想着路口的车上突然跳下你熟悉得有些陌生的身影;任凭渴盼的眼睛望穿秋水,任凭思念的愁绪日夜煎熬,皱纹刻满了额头,白发染遍了两鬓,岁月让母亲迅速苍老,牵挂让母亲寂寞和消颓。孩子啊,你可知道,母亲不需要冰冷的钞票,只想跟你吃一顿土豆白菜;母亲不需要富丽豪宅,只想跟你在一铺炕上唠唠嗑;母亲不可能给你物质上的帮助,可是,母亲的老屋是你永远的依靠和港湾;无论你富贵还是贫穷,母亲的怀抱永远是你休憩的家园……
你终于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了,迎接你的却是杂草丛生的荒坡上那一抔寂寞的黄土……
“子欲孝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朋友,多给亲人一些牵挂吧,其实很简单,就是轻轻拨动一下手指,亲切地叫一声“妈”,她永远乐于分享你的快乐和痛苦,成功与失败。常回家看看,不用带一大堆东西,就是跟母亲聊聊天,听听她的唠叨,让她永远保持着骄傲和自信。让她觉得在孩子心中,母亲,永远最重要,母亲,永远是你最亲最近最爱的人!
生活需要别离,也需要牵挂。因为人生就是一首牵挂的歌,谱出生活律动的乐章,唱出人生的悲欢离合!
(原载2005年11月18日《青年文摘》,略有改动)
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具体表现“有了朋友和亲人的牵挂,人生才会远离孤独和寂寞”?
根据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⑴儿女留给母亲的牵挂“更加生疏粗糙”的原因是什么?
⑵文章通过哪个情景来印证“‘子欲孝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文中“母亲日日在村头的小河边徘徊,幻想着路口的车上突然跳下你熟悉得有些陌生的身影”,思念儿女的母亲为什么对儿女的身影既熟悉又陌生?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散文,以“牵挂”为感情线索,重在讴歌充满温馨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乡情。
B.本文通篇所写的牵挂之情就是指父母对儿女的思念之情。
C.作者在文章中直抒胸臆,呼唤人们一定要珍惜牵挂,要多给亲人以牵挂。
D.本文最后一段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日益冷漠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讥讽,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人们追逐功得而迷失亲情的极度愤慨。

E、本文语言优美,开头引用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使读者沐浴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从而产生对“牵挂之情”的感动、回味和联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几度菊花香
秋风,吹走了夏的炎热,丝丝凉意侵入肌肤;秋风,染黄了小草,染红了枫叶;秋风,吹落了树叶,路 旁的梧桐,日渐凋零,终于发出一声无奈而沉重的叹息,极不情愿地飘离了枝头:秋风,吹熟了整个季节,远处田野里的稻子,金灿灿的,棉花,雪白雪白的,还有农人忙碌的身影。
秋风,吹来了满园的姹紫嫣红,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如同赶集似的,开得正盛。菊,她有着松一般的风格,梅一样的品行。满园的菊花,露出妩媚的姿态,风儿飘过,婆娑起舞,让人顿觉充满了诗情画意。白菊,洁白如雪,飘若浮云,仪态万方;红菊,如燃烧的火焰,别有情致,似面露得意之色;金钱菊,黄灿灿的,小巧玲珑,清新俊俏。绿色的、紫色的……神态各异。
然而,枯草断茎掩饰不住秋的落寞。一场秋雨淋湿了整个季节,淋湿了我的秀发,更淋湿了我的心情。看见满园怒放的菊花,深深呼吸,一股幽香沁人心脾。金钱菊的花朵,格外醒目,花瓣如刚出生的豆芽,细细密密,紧紧簇拥。看着她灿烂的花朵,我禁不住泪眼朦胧。
对于菊,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母亲的一生与菊有缘,她生在菊花盛开的季节,也于菊花盛开的时节离开尘世。不但她的名字里有菊,而且她还特喜欢养菊。这,凡乎就是我对母亲的全部记忆。
母亲的爱菊,在誊里从来就不是什么秘密。我还清楚地记得,儿时,我家的前院到了秋季,总能见到金黄的一大片。那是母亲侍弄的金钱菊,花朵虽然不大,但开得极为旺盛。那股清幽的芳香常引得乡邻驻足回首。母亲的爱菊与陶渊明自是不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那份旷达,看似潇洒,实则是对现实的逃避,在恬静的生活中流露出几许人生的无奈。远离黑暗的社会现实,寄情山水,并非出自本意。虽然母亲的一生极为坎坷,少年丧母,在成长中,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过早领略了生活的艰辛;中年跟着遭受不白之冤的父亲,受尽了折磨;老年丧夫,病痛缠身。可谓命运多舛啊!从一次次的伤痛中走过,母亲的笑声依然爽朗,对生活永远是那么热情。
母亲爱菊,尤其爱那种不太名贵的金钱菊,儿时的我从不在意。长大后,觉得不甚理解。有次,我不经意问母亲:“妈,明年我们也养些名贵的品种吧!”母亲笑笑:“干什么?跟人攀比呀,我可不要。”母亲的话更让我不解:“为什么?”“这个,特贱,好养。隔三差五浇点水就行。不需要太多的伺候。那些名贵的,娇气着呢!”我才明白,原来母亲对金钱菊的喜爱,全是源于她的不娇气,源于她旺盛的生命力。不管外界的环境有多恶劣,她依然于秋季里灿烂,依然芳香如故。
母亲的一生,经历了人世的风雨,依然从容,依然热情似火.依然深深地爱着。那份执著,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母亲是美丽的,她的美丽不仅在外表,更在于她对家庭、对孩子无私的奉献。回想母亲的一生,我忽然觉得母亲如同那娇小玲珑的金钱菊,永远是那么清新俏丽。
母亲离世已经三年了。我再也无法看见母亲侍弄的菊花;再也听不见母亲的絮语;再也感受不到那股直抵心灵深处的幽香了。几度菊花香,季节如故,香气如故,而斯人不在,音容难寻
根据上下文,解释又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菊,她有着松一般的风格,梅一样的品行。
(2)(秋雨)淋湿了我的心情。
文章第五段写到了陶渊明,作用是什么?
本文中,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金钱菊呢?
文章最后一段写“儿度菊花香,季节如故,香气如故,而斯人不在,音容难寻。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运
朱大可
动物迁徙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之一,但所有这些伟大的“长征”,都无法跟人类创造的纪录相比。在21世纪,地球生物的迁徙纪录,已经被中国农民工彻底刷新。他们在每年冬季1月到2月期间的几十天里,往返于中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人数过亿,谱写了地球生物迁徙史的巅峰纪录。
不仅如此,这场大迁徙还提供了新的证据,证明人类拥有战胜旅途困境的智慧与技巧。最近流行的“春运神器”,除原始的手推车、小马扎、涂料桶、蛇皮袋、扁担和旧报纸外,又出现了各种更新换代版工具。其中被媒体和网民大肆追捧的,有“硬座宝”“鸵鸟枕头”“箱包防丢器”“开道惨叫鸡”“拒踩铆钉鞋”“充电宝”“迷你麻将”等。所有这些发明物形成了一条粗大的界线,对中国农民工跟迁徙性动物,做出人类学的分野。既然无力改变恶劣的春运环境,返乡者就只能利用外部工具改善自己的生物性能,以适应严酷的长途跋涉环境。
在那些“春运神器”中,有件物品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叫作“鸵鸟枕”,其形状犹如一个臃肿的头套,可以用来遮光与隔音,该设计借用了“鸵鸟策略”的原理——在被天敌撵急了之后,鸵鸟总是把头一头扎进沙堆,以为自己看不到对方,对方也就无法发现自己。这是农民工用以自我安慰的工具,它搭建出一个临时而微小的乌托邦空间。
撇开社会学家所称的外部迁徙动因,我们所要追问的是,究竟是什么在推动农民工的周期性返乡运动?它是一种声势浩大的乡愁,寄寓着底层劳动者对于故土、亲属、旧友的思念,并因这种思念而寻求团聚与重逢。在这样的文化诉求里,还应当包括对于所有过去生活痕迹的周期性缅怀。
导致这种乡愁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农民工对未来的迷惘和对现实的焦虑。鉴于东西部、城市和乡村的巨大差距,落后、破败、萧条和资源短缺的故土,无法承载他们的未来与梦想,只有到东部发达城市谋生,才能获取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空间。但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定,那些最辛勤的城市建设者,却无法成为新家园的主人,于是他们只能在两地之间狂奔,搬运一个关于“家园”的文化幻觉。
在某种意义上,春运就是一次农历新年期间的“自我电击”,人们可以将春运视为最剧烈的创伤疗法。它利用一种充满苦难的迁徙,来重申改变命运的必要性。每一次返乡,都是一次痛彻心扉的自我告诫,激励着农民工跟乡村道别,成为东部都市的未来居民。但这场悲剧的真正要害在于,无论都市还是乡村,都不是中国农民工的真正家园。只要农民工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地,这种钟摆式的回家运动就将永不停息。
深藏在这场空间运动背后的是时间的悲剧。拥有漫长历史的乡村,正在面临土壤贫瘠、人口流失、社会关系瓦解、资源殆尽的结局。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唯一出路,似乎只能是告别乡村,走向“城镇化”的未来,通过无数小城镇的崛起,终结长途迁徙的历史。如果这场变革能给农民带来真实利益,而非制造新的苦痛和悲剧,我们就能指望“春运”成为一个可笑的历史陈词。(《读者文摘》2015年第7期,有删改)
下列有关“春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农民工在每年冬季1月到2月期间的几十天里,往返于中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人数过亿,谱写了地球生物迁徙史的巅峰纪录。
B.推动春运的,是一种声势浩大的乡愁,它寄寓着底层劳动者对于故土、亲属、旧友的思念,并因这种思念而寻求团聚与重逢。
C.“春运神器”更新换代,被媒体和网民大肆追捧的“硬座宝”“鸵鸟枕头”“迷你麻将”等取代了原始的小马扎、蛇皮袋、旧报纸等。
D.在某种意义上,春运就是一次农历新年期间的“自我电击”,人们可以将春运视为最剧烈的创伤疗法。

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春运这场大迁徙提供了新的证据,证明人类拥有战胜旅途困境的智慧与技巧。
B.各种“春运神器”是农民工用以自我安慰的工具,它们搭建出一个临时而微小的乌托邦空间。
C.既然无力改变恶劣的春运环境,返乡者就只能利用外部工具改善自己的生物性能,以适应严酷的长途跋涉环境。
D.深藏在春运背后的是时间的悲剧,拥有漫长历史的乡村,正在面临土壤贫瘠、人口流失、社会关系瓦解、资源殆尽的结局。

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定,中国农民工只能在两地之间狂奔,搬运一个关于“家园”的文化幻觉。
B.春运利用一种充满苦难的迁徙,来重申改变命运的必要性。每一次返乡,都激励着农民工跟乡村道别,成为东部都市的未来居民。
C.无论都市还是乡村,都不是中国农民工的真正家园,只要农民工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地,这种钟摆式的回家运动就将永不停息。
D.“城镇化”,通过无数小城镇的崛起,必将终结长途迁徙的历史,“春运”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可笑的历史陈词。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巴彼家的老门铃
成蓉
老巴彼相貌十分讨人喜欢,灰白的头发总是梳理得一丝不苟。他有双蓝色的眼睛,瞳孔里总是散发出一股深深的暖意。他的脸皮已经耷拉下来了,但脸上皱纹很柔和,挂满了笑容。他口哨吹得棒极了。每天早上,他都会快乐地吹着口哨,给当铺掸灰、扫地。当然,老巴彼内心里也有一个隐痛,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他的尊敬和崇拜。
巴彼的当铺收益并不是很好。但他一点也不介意。对他而言,当铺的消遣意义远大于谋生。当铺后面有个小房间,巴彼称它叫“记忆馆”,里面摆满了他收罗来的各种宝贝,如旧怀表、电动小车、微型蒸汽发动机等,巴彼常待在里面摆弄这些旧玩意儿。
一天,巴彼一边吹着一支和铁路有关的曲子,一边组装一盏古老的铁路油灯,思绪仿佛又回到了做“扳道工”的时代。这天,外面阳光格外灿烂,天空非常晴朗,偶尔还有一阵微风从前门的纱窗吹进来。每当遇上这样的好天气,巴彼都会让里面的那扇门开着——对他来说,不论是古董还是新鲜空气,它们都是一样的可爱。
正当巴彼小心地擦拭着油灯的时候,铺子的门铃突然响了。这个门铃在巴彼家已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了,声音特别迷人,巴彼非常珍爱它,也喜欢和每个进当铺的人分享这美妙的铃声。
进来的是一个披着一头鬈曲金发的小女孩,踮着脚尖才能从柜台外伸出头来。
“你想要什么,小姑娘?”巴彼慈爱地问。
“您好,先生。”小姑娘十分秀气,神情羞涩,声音轻柔。她望了一下巴彼,然后四处张望,似乎在找什么东西。
“我想买一份礼物,先生。”小姑娘害羞地说。
“好,”巴彼说,“礼物是给谁的?”
“是给我外公的,但我不知道买什么好。”
“这块怀表怎么样?好着呢!”巴彼建议说。
小姑娘没有回答,却径直走到门边,轻轻地摇响了门铃。
“就是它了,妈妈说外公喜欢音乐。”小姑娘兴奋地嚷了起来。
巴彼脸上的笑容凝固了,他实在不愿意令这小女孩伤心,可是……
“对不起,小姑娘,这门铃不卖。你再看看别的吧……也许,你外公会喜欢这台小收音机?”巴彼小心翼翼地说。
小姑娘看了一眼收音机,叹了口气说:“不,我想外公不会喜欢的。”
为了安慰小姑娘,让她理解自己为什么不愿卖那门铃,巴彼就把这个门铃的来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这个失望的小顾客。
小姑娘抬头望着巴彼,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珠:“我想我懂了。谢谢您,先生!”
就在小姑娘转身要走的时候,巴彼突然想,自己除了一个离家出走、至今已有十年没有见过面的女儿,其他的亲人都已经不在了,为什么不把这个门铃传给一个喜欢它、会和自己所爱的人分享美妙铃声的人呢?
“等等,小姑娘。”巴彼叫住了小姑娘,“我决定把这门铃卖了。给,看你伤心的,快拿手帕擦擦眼泪吧。”
“谢谢您,先生!外公一定会很高兴的。”
“好了,小姑娘,别哭了。”能帮这孩子一把,巴彼感到很高兴,但是,他将多么怀念这个门铃啊!他小心地用纸袋把门铃装好,叮嘱道:“你一定要答应我帮你外公——也帮我——保管好这门铃,知道吗?”
“我保证!”小姑娘说,突然变得十分安静。她紧张地望着巴彼,轻声问:“多少钱?”
“嗯,我看看。你有多少钱?”巴彼笑道。
小姑娘掏出一个装硬币的小钱包,把里面所有的东西都倒了出来,总共2.47美元。
“小姑娘,你今天运气真好,这门铃正好是2.47美元。”巴彼说——尽管有那么一瞬间,他怀疑自己是不是疯了,只收这么一点钱就把传家宝给卖了。
晚上要打烊的时候,巴彼还在想着门铃的事。就在这时,他却分明听到了门铃的声音。他朝着门口走去,却见那个小姑娘站在门外,手摇门铃冲着他微笑着。
“怎么了,我的小姑娘?你不要这个门铃了吗?”巴彼大惑不解地问道。
“不,”小女孩冲巴彼眨眨眼睛:“妈妈说,这是送给您的。”
巴彼正要问为什么,女孩的妈妈走了进来,她拼命忍住眼泪,柔声对巴彼说:“爸爸,是我。”
这时,小女孩也走到巴彼身边,拽着他的衣角,轻声说:“给,外公,快拿手帕擦擦鼻子吧。”
结合全文,试简要分析巴彼这一人物形象。
从全文来看,小姑娘到店里给外公买礼物这一情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小说题为“巴彼家的老门铃”,请结合全文,探究这门铃寄托了哪些意蕴。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小题。
①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君士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象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②虽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节选自老舍《想北平》)
作者写北平,文中为什么写到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等城市?
第二段中作者说“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结合此段内容,概括说明“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封信
周海亮
牛筋老汉对春草说:妮,我说,你写。写得漂亮些。
大虎,你这一走,两年多没有回来。好几次想写封信给你,但是春妮不在。春妮不在,村里就没有识字的人了。秀兰、羊娃、小崽、天来、秋菊、高梁,他们都打工去了。你二叔、三叔、田哥,还有强子,也都打工去了。大虎,村子里只剩下了老头老太太,村子里快没人啦……大虎,听爹一句话,如果城里不好混,你就回来。我和你娘侍弄二十多亩地,老胳膊老腿的,老是顾不过来。你娘身体还不好,这几年,风湿病好像严重了。去年我和你娘又承包了十二亩果园,新栽的果树,疯长。明年就能挂果,如果年头好,应该能收入不少……大虎,本来我和你娘希望你能留在城里,可是前年你回来过年,垂头丧气的,脸色蜡黄,就知道你在城里没少受罪。大虎,你到底图城里什么呢?咱村里人到底图城里什么呢?住的不如咱农村的狗窝,吃的不如咱农村的狗食,空气比咱农村的茅坑都难闻,又像狗一样遭城里人的白眼,图什么呢?咱农村虽然还不富,但总还能吃得饱饭,穿得暖衣,再肯出把力气的话,很快就能在村里起几间大瓦房……大虎,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咱村都快成空村啦。地没有人种,房子没有人住,满山的野菜和蘑菇没人采,看着心痛啊!……大虎,你也不小了,不能再耽误了。如果你回来,老老实实守着家,守着我和你妈,娶个媳妇,生个娃,安安稳稳过日子,不挺好?春草娘前几天给春草介绍了一个小伙子,米家屯的,人长得虽然一般,可是有力气,能干活,家里五间大瓦房,早起了。你说,如果你回来,咱也起五间大瓦房,谁还敢小看咱?……大虎,爹的话,你考虑考虑,如果想回来,就提前回个信……大虎,信是我让春草写的,她向我保证,我怎么说,她怎么写,一个字都不会差……大虎,要麦收了,一天比一天热,你在外面,别太累,多喝水……大虎,我和你娘都挺想你……
春草对牛筋老汉说:伯,我在写呢。你怎么说,我怎么写。
大虎,你这一走,两年多没有回来。好几次想写封信给你,可是你爹不告诉我地址。干你们那一行,风吹日晒,工作地点隔几个月一变,想给你写封信,也那么难。你走以后,秀兰、羊娃、小崽、天来、秋菊、高梁,他们都打工去了。大虎,村子里只剩下老头老太太,村子里快没有人啦……大虎,我不想呆在村子里,我也想跟你去打工。前几年,我爹身体不好,我得侍候他,走不开。去年,爹走了。爹走了,娘开始给我张罗对象。娘看上一个小伙子,米家屯的,人长得又矮又丑。不过他有力气,能干活,家里起了五间大瓦房。娘就是看上了大瓦房,才让别人给我张罗的。可是大虎,大瓦房有什么稀罕?我不喜欢他,更不想嫁给他……大虎,我知道你在城里没少受罪,可是没关系,你带上我,我可以帮你。帮你做饭,洗衣服,咱两个人,生活肯定会好得多。大虎,能和你在一起,哪怕住比狗窝还差的房子,吃比狗食还差的饭,哪怕遭城里人再多白眼,我也愿意……大虎,我一天都不想在农村呆了。每天一睁眼,干不完的农活。喂猪、放羊、拔草、浇水、打柴……大虎,城里多好啊!马路那么宽,楼房那么高,街道那么干净,就算到了晚上,外面也那么亮堂。……
大虎,你爹不让我知道你的地址,信写完了,他用浆糊封好,去邮局,让邮局里的人替他写信封。你爹不想让我缠着你,你爹一心一意,想让你回来。可是大虎,听我的,千万别回来,否则,一辈子困在穷山沟,咱俩都完了。大虎,你两年多不回来,肯定在城里过得不如意,没关系,咱俩还年轻,我不怕吃苦……大虎,如果你还在乎我,就给我回封信,把你的地址告诉我,我去找你。我一个人去找你,谁也不告诉……大虎,信是你爹让我写给你的,我向他保证,他怎么说,我怎么写,一个字都不会差。我骗了他,我没有办法……大虎,要收麦了,一天比一天热,你在外面,别太累,多喝水……大虎,你爹你娘都挺想你,我更想你……大虎,我喜欢你……
(选自《天池》2013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牛筋老汉思想保守,认死理,坚决反对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认为农村人去城里打工还不如在村里好,所以希望大虎能回到村里,娶妻生子,过安稳日子。
B.牛筋老汉特意让春草写上春草娘给春草介绍对象的事,意在告诉儿子春草已有对象,不要再对春草抱什么希望,也暗示春草不要再与大虎联系。
C.牛筋老汉只让春草写信的内容,不让春草写信封,生怕春草知道大虎的工作地址去找大虎,这说明他对春草很有成见,不希望春草做他未来的儿媳妇。
D.春草在信中说“一天都不想在农村呆了”,说明她对农村已经没有了感情;她向往美好轻松的城市生活,在城里能与自己的心上人在一起。

E.小说取材农村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作品紧扣“一封信”主要写了两个人物,用心理独白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虽然情节淡化,读来却耐人寻味。
(2)作品中的春草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牛筋老汉的一番话春草并没有写下来,可小说还是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言浅意深,内涵深刻、丰富,对于小说的主题你有哪些方面的理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