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的“失语”,产生的不仅是繁华散尽的失落,还意味着民族身份的模糊。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繁荣是促进本民族文化繁荣的基础 | B.拒绝外来文化才能振兴本民族文化 |
| C.文化传播是造成文化失语的最根本因素 | D.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
“杀出一条血路”、“时间就是生命”、“实干兴邦”、“三天一层楼” ……30多年来,无数口号从深圳叫响全国,这些热词快语铭记着这片土地上那些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历史事件,见证了一代人打拼、奋斗、奉献的燃情岁月,体现了深圳精神是探索者的精神遗产。深圳精神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②中华民族在革命时期的精神体现
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体现 ④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体现
| A.①④ | B.③④ | C.①② | D.②③ |
民族精神不是虚幻的、虚无缥缈的。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认真读它,都能受到它的熏陶。这段话说明
①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
②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③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④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 A.①②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③④ |
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于2012年3月22日在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谈中,明确指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以及强调“台湾人也是中国人”。马英九就任以来,致力于重塑“两岸人民同为炎黄子孙、同属中华民族”的理念,这同样是基于民族认同。以上材料
①体现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②体现出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④体现出团结统一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深深地植根于两岸人民的心中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2012年8月13日,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保钓人士从各自出发地分头出发,在公海会合后,向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岛挺进,以宣誓中国对于这一领土及其周边海域的主权。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主要说明
| A.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 B.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
| C.爱国应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 | D.爱国应主要体现在物质方面 |
在我国南方一些地方,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茶文化日益丰富和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茶艺、茶道和茶理等一系列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 A.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
|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根本途径 |
| C.自然和社会环境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
| D.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