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山阴道上
徐蔚南
一条修长的石路,右面尽是田亩,左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河,隔河是个村庄,村庄底背景是一联青翠的山冈。这条石路,原来就是所谓“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山阴道。诚然,“青的山,绿的水,花花世界”,我们在路上行时,望了东又要望西,苦了一双眼睛。道上很少行人,有时除了农夫自城中归来,简直没有别个人影了。我们正爱那清冷,一月里总来这道上散步二三次,道上有个路亭,我们每次走到路亭里,必定坐下来休息一会。路亭底两壁墙上,常有人写着许多粗俗不通的文句,令人看了发笑。我们穿过路亭,再往前走,走到一座石桥边,才停步,不再往前走了,我们去坐在桥栏上望四周的野景。
桥下的河水,尤清洁可鉴。它那喃喃的流动声,似在低诉那宇宙底永久秘密。
下午,一片斜辉,映照河面,有如将河水镀了一层黄金。一群白鸭聚成三角形,最魁梧的一头做向导,最后的是一排瘦瘠的,在那镀金的水波上向前游去,向前游去。河水被鸭子分成二路,无数软弱的波纹向左右展开,展开,展开,展到河边的小草里,展到河边的石子上,展到河边的泥里……
我们在桥栏上这样注视着河水底流动,心中便充满了一种喜悦。但是这种喜悦只有唇上的微笑,轻匀的呼吸,和和善的目光能表现得出。我还记得那一天,当时我和他两人看了这幅天然的妙画,我们俩默然相视了一会,似乎我们底心灵已在一起,已互相了解,我们底友谊已毋须用言语解释,更何必用言语来解释呢?
远地里的山冈,不似早春时候尽被白漫漫的云雾罩着了,巍然接连着站在四周,青青地闪出一种很散漫的薄光来,山腰里的寥落松柏也似乎看得清楚了,桥左旁的山底形式,又自不同,独立在那边,黄色里泛出青绿来。不过山上没有一株树木,似乎太单调了;山麓下却有无数的竹林和丛薮。
离桥头右端三四丈处,也有一座小山,只有三四丈高,山巅上纵横都有四五丈,方方的有如一个露天的戏台,上面铺着短短的碧草。我们每登上了这山顶,便如到了自由国土一般,将镇日幽闭在胸间的游戏性质,尽情发泄出来。我们毫没有一点害羞,毫没有一点畏惧,我们尽我们底力量唱起歌来,做起戏来,我们大笑,我们高叫,呵!多么活泼,多么快乐!几日来积聚的烦闷完全消尽了。玩得疲乏了,我们便在地上坐下来,卧下来,观看那青空里的白云。白云确有使人欣赏的价值,一团一团地如棉花,一卷一卷地如波涛,连山一般地拥在那儿,野兽一般地站在这边:万千状态,无奇不有。这一幅最神秘最美丽最复杂的画片,只有睁开我们底心灵的眼睛来,才能看出其间的意义和幽妙。
太阳落山了。它底分外红的强光从树梢头喷射出来,将白云染成血色,将青山也染成血色。在这血色中,它渐渐向山后落下,忽而变成一个红球,浮在山腰里,这时它底光已不耀眼了,山也暗澹了,云也暗澹了,树也暗澹了。这红球原来是太阳底影子。
苍茫暮色里,有几点星火在那边闪动,这是城中电灯放光了,我们不得不匆匆回去。作者本次游览对于景物的实际观察和描写分哪几个层次?请加以概括。
第三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本文作者在“山阴道上”情绪上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变化?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欣赏的趣味
谢公因子弟聚集,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鱼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世说新语.文学》
文艺欣赏实在是没有一定成规的。文艺鉴赏论一类著作,虽然可以说出许多道理,总结出一些规律,但它无法也无须为鉴赏规定什么固定的模式。谁想这么做,谁就是傻瓜。所以,我们也无须强制一切人定要观赏什么、定不能观赏什么人,更无须企图要人们从作品里接受一样的教育,得到共同的感受。同一作品对不同读者、甚至对同一读者的不同的时期,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正是文艺鉴赏的魅力所在。
谢安、谢玄(他的小字叫遏)这叔侄俩,论血统是近亲,论才干,谢玄是谢安这位大政治家、大学问家在子侄辈中最为器重的。但是两人的欣赏趣味却迥然不同。谢安喜欢同小辈一起谈天说地,这也是他教育、考察后代的一种办法。他问子弟们《毛诗》中何句最佳,按照诗教,恐怕也是借此考察他们的志向吧——诗言志嘛。
谢玄以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鱼雪霏霏”最好。谢安则不以为然,他认为“訏谟定命,远猷辰告”才是具高雅人深远的情致。我们很难对他们的不同评价作出裁断,文艺作品的欣赏本来就是极端个性化的思维活动,他同一个人的学养、才干、性格、气质都有极大的关系。谢玄是很有军事才能的。当着东晋强敌外窥,边境不宁,国家需要良将的时候,谢安不避亲,举荐谢玄镇御北方。谢玄也没有辜负叔叔对他的期望,淝水一战,彪炳史册。“昔我往矣”四句,出自小雅《采薇》,是描述“边防兵士出征思归,爱国恋家,矛盾苦闷的一篇杰作”(陈子展先生语)。如果谢家叔侄的这段对话,发生在谢玄出仕之前,那么由于他对军旅之事的关注,可能对于征夫的心境颇多感慨。但我感觉这翻对话应当发生在他镇守北方,经历几场严酷的战争之后。“趋驰十载,不辞鸣镝之险;每有征事,辄请为军锋”。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才能体味这几句诗的深沉厚重。苏东坡没有这样的体验,所以尽管他从这两句诗中化出了“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这样清丽的词章,比之原诗仍然显得过于轻飘。谢安的地位与生活经验和谢玄不同。他是东晋朝廷举足轻重的人物,担任过尚书仆射、中书监、司徒、征讨大都督等要职,人们以为他功比王导而文雅过之。以他的地位与抱负,他对诗经中那几句诗的欣赏,就不是没有因由了。“訏谟定命,远猷辰告”,加上后面“敬慎威仪,维民之则”,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就是“有伟大的计划就定为号召,有远大的政策就随时宣告。谨慎于有威可畏、有仪可象,是人民的模范、他们要效仿。”(陈子展先生译文)“诗言志”,本来就包含赋诗言志的内容。谢安所谓雅人深致,正是他的抱负与理想。
欣赏者的趣味,不能依赖评论家的导向,也不能依赖排行榜和发行量,更不能靠行政的命令来划一。懂得这一点,对于得奖不卖座、卖座不得奖;流行无雅致,雅致不流行一类现象,也就无须愤愤不平了。
1.翻译“昔往我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以为谢玄称颂这两句诗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作者于本文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问采用了______ 论证方法。
3.文中引述了苏轼的诗,但认为比原诗轻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下诗句你比较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天生我才必有用,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行走巴黎,看看想想
因为逗留巴黎的时间不长,所以托朋友找了个距离市内景点比较近的旅馆。旅馆在一条小街里,出门左拐便是克莱贝大街,朝北到底就是凯旋门,走路只需十分钟左右。坐落在小街上的旅馆,看不出也是三星级的。楼高不过三层,也有电梯,不过电梯是微型的,两个人加上行李就塞满了。
我们的计划是一天搞定市内的主要景观:先奔凯旋门,然后走香榭丽舍大街,转协和广场,越塞纳河,上卢浮宫,再过塞纳河进巴黎圣母院,乘船由塞纳河折回,登埃菲尔铁塔。
走出旅馆,沿街的人都在用水冲刷街道。这是巴黎初夏的一天。
我们走在香榭丽舍大街上
游凯旋门可以“惜时如金”。欢欢喜喜地拍张照,以次表示到此一游,是很多步履匆匆的游客的选择。
四面有门的凯旋门,立在圆形环岛上;四周都是马路,要通过地道才能依偎在它的身旁。也可登门观景,但我们没有上去。倒不是拘泥与时间,而是觉得要登就登埃菲尔铁塔,“一览众山小”。凯旋门的高度,只不过48.8米。
看起来,凯旋门还真有点与上海的五角场相仿佛。只不过五角场的环岛上没有门,放射出去的只有5条路。从凯旋门这个圆向西面八方伸展的道路大小共有14条,向东的就是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
我们两人在香榭丽舍大街上的麦当劳买了两个汉堡、两包炸薯条和两杯可乐。费用换算成人民币约80多元。然后坐在人行道上的遮阳伞下,享受香榭丽舍。巴黎的鸽子胆大无比,就在你的椅子旁转悠,但有礼貌,不会扑向你的食物。
总有人把我们的衡山路比作香榭丽舍大街。我不以为然。要论那份幽静和气质,衡山路是略胜一筹的。尤其是在夏日,衡山路上的梧桐是遮天蔽日,盖住一街;只有当微风吹过,些许的阳光方能穿过摇曳的树叶,洒下一片斑驳。香榭丽舍却略显粗犷,八根车道,翻了衡山路一倍,也因此而失去了一份秀气。路两旁的梧桐如一棵棵长脚的西兰花,充其量也只能盖住一根车道,由此也减掉了一份格调。
沿香榭丽舍往卢浮宫走去,正好经过路易威登。店铺进门是先下台阶,看来也是住房紧张而采用了掘地增高法,于是就有了两层的营业规模。
走在香榭丽舍大街上,想到了上海,有新鲜感,还有一份淡淡的轻松。
和卢浮宫“三宝”合影
号称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卢浮宫是需要细细品位的,可40多万件藏品是不可能穷尽的。那么,我们就抓重中之重。据经常出没欧洲的朋友介绍,游玩卢浮宫,先奔“镇宫三宝”而去,看完之后再各取所需各选所爱。何为“镇宫三宝”?就是断臂的维纳斯(古希腊雕塑《阿弗罗狄忒 米罗的维纳斯》)、胜利女神(德拉克洛瓦的油画《1830年7月28日自由之神引导革命》)和蒙娜丽莎的微笑(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
参观卢浮宫,每天下午3点之后的参观门票价格优惠。当我们在三点左右赶到卢浮宫时,已经排起了长长的入场队伍。看来,渴望一睹那些艺术珍品的人,还真不少。
打在我门票上的入场时间是,15时33分。进门处就设在广场中央由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金字塔,望见一天的蔚蓝。
得了朋友的指点,我们进卢浮宫后,按图索骥直奔这三件宝贝,一阵“咔嚓、咔嚓”。那几个地方是人头济济,你想单个与这些宝贝合影,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的那几张照片,除了宝贝,还有参观者的背影。
从塞纳河到埃菲尔铁塔
17时55分,我们已经坐在塞纳河的游船上。从卢浮宫起始,绕巴黎圣母院所在的斯德岛和圣路易岛一圈,过协和桥,再拐个弯到埃菲尔铁塔下船。
经营塞纳河游的公司不少,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游览路线等来进行选择。塞纳河沿线几乎没有什么高层建筑,这一点与我们先前走过的香榭丽舍大街两旁的建筑十分相象,基本是三层楼。
又一次,想到了咱们上海。塞纳河比苏州河要宽上一倍多。一路过去,可以看见不少的下水道,有的已经被封住了。身临塞纳河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雨果作品中的一些场景,从《九三年》到《悲惨世界》。下水道的戏由19世纪演至今天,成了文学创作的一个好平台,有凶杀有打斗有追捕,甚至在妙趣横生的法国电影《虎口脱险》里,也有这样一幕。
下了游船,我们来到了埃菲尔铁塔。登塔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以适应不同的需要:乘观光电梯上不同的高度,所付的费用也不同。有意思的是,如果你愿意徒步登上埃菲尔铁塔,花费是最低的。
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象征,它的倩影频频出现在多种画刊的封面和成千上万的明信片上,浪漫的法国人美其名曰“云中牧女”。
此刻,我们终于站在了她的脚下,仰望“云中牧女”的美妙身姿。
在排队等候上塔时,有些人开始兜售生意:“要水么?”“要带点工艺品回去么?”我们无暇顾及,一心向往着登上铁塔后的美景。
终于,站在了埃菲尔铁塔的最高平台上,欣然俯瞰。脚下,是密密麻麻高高低低的建筑,脚下,是闻名已久的浪漫之都——巴黎。
铁塔里,让我觉得有创意的是里面有埃菲尔与同事工作的腊像,还有,在环形观光区,无论是东西还是南北方向,都标有这样的提示,告诉你这里到某地的距离。比如,到上海是9258公里,到北京是8240公里,到天津是8350公里……
刹那间,仿佛天涯就在咫尺。
1.作者行走巴黎,主要参观的景观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文章题目是“想想看看”,作者在看以下景观时想了些什么?
凯旋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塞纳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景观是怎样命名的? (两者选一)
凯旋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埃菲尔铁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香榭丽舍大街上时,还有一份“淡淡的轻松”,“轻松”源于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指出“浪漫之都——巴黎”,文中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巴黎的浪漫?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结尾画线的句子的意思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忘不了,鲜血从那中国孩子的胸膛涌出
1945年5月间,我正在满洲国热河省担任基督教传教士,被征派到山海关守备队。这里的设施原来是供应一个连队长期驻扎的,现在只驻一个守备中队,一百几十个人,粮食、装备样样富裕,日子过得平淡无奇,既没有敌人来犯,也无需出兵讨伐。
一天,两个农家孩子被捉住,送到我们哨所。这本来不算什么事,但中队长想寻个事由显摆自己忠于职守。当时我当这个部队的翻译,立刻被叫去审问这两个少年。我发现两个不过是当地农家子弟——两兄弟,一个十八,一个十六。他们没有意识形态倾向,也明显不是八路军特工。我通过曹长报告中队长,顶好是把他们放掉。但长官就是想把他们当八路军探子来处置,不管他们是还是不是。这样一来,他和他的中队就能记上一功。我的建议给顶了回来。当晚,在哨所的房檐下放了一个临时扎起的笼子代替班房,把那两个孩子关在里头。但那些已经习惯于平安无事状态的兵士,站岗的时候打起了盹。到了下半夜,那两个少年破笼而出,逃掉了。卫兵们慌里慌张地追出去,年纪小的一个给抓了回来,哥哥隐没在黑沉沉的夜幕里。
第二天一大早,中队长怒气冲冲把全队人马召集到后院,命令立即当众处决这个孩子。在八月如火的阳光下,被剥掉了上衣的少年,坐在一个深坑边上。突然,中队长对我说:“用中文给他做临终祈祷吧!”我一直紧盯着这名长官,使劲忍住才没朝他大喊:“他不是八路,不过一个不晓事的农家孩子,把他放了吧!”一个强劲的声音在我脑海里响着:“你不是一个传教士吗?你应该救这无辜的孩子。“
但如果我胆敢开口,失去理性的中队长和别的军官径直地就会把我也当叛徒处置。我的脑子乱成一片,全身战抖着。按中队长的命令,像梦游一样磕磕绊绊走向那孩子,跪了下来。
昨天我审问他的时候,曾经向他保证:“你们没罪,我会尽量让他们放了你们。“这时,那孩子正怔怔地望着我。我对他说些什么呢?我用中文告诉他:”我没权,救不了你了。我是个胆小鬼,我什么都做不了。我只能向我的主祷告。你要是信什么神,也向它祷告吧。”在这之前,他一直喊着:“MaYa,MaYa,(妈呀,妈呀)”,这时,他闭上眼睛,安静了下来。
中队长命令连里年岁最小的一个兵用刺刀行刑:把那孩子一刀刺死。那个小兵端着枪站着,怎么也下不了手。“看老子的!”一名军曹说着,一刀刺进少年裸露的前胸。那孩子的脸立刻变得惨白,鲜血从胸膛从喷涌而出。
直到今天,我依旧感到悲伤、感到罪孽深重。我忘不了那孩子鲜红的血。
(二桥正夫 72岁幼儿园院长沼津市)
1第一自然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2第四段中划线的句子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境。
3文中写“那个小兵端着枪站着,怎么也下不了手”的细节,作者是日本人的事实说明。
4“我忘不了那孩子鲜红的血”的含义是。
5谈谈你的读后感。(150字左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童谣
伊人
雷群明兄近时惠赠一册《中国古代童谣》,这是他和夫人王龙娣十多年前的旧著,但却又可以说是“新书”,因为这次重版配上了不少插图。群明兄说,新瓶旧酒,“也算时髦一下了吧”。人靠衣装马靠鞍,如此“时髦”一下,新版确实比旧版“好看”多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库藏中,有两宗“奇哉怪也”的藏品;闺怨诗(词)和童谣。如果说闺怨诗(词)99%是出自男人手笔的话,那么,古代童谣就是100%由大人们来“捉刀”了。而且,男人们写的闺怨诗(词),把闺中(或深宫)女子幽怨的愁态、心情和口气,往往描摹得惟妙惟肖;而古代童谣却不然,那绝大部分童谣既没有童味童趣,而且讲的也净是跟小孩子浑不相干的“大事”,比如讽刺权贵、针砭时弊等。倘若不知中国古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就很可能要为之讶异:古代小朋友们怎么如此关心政治?这当然不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儿童特别成熟,忧国忧民;他们传唱大人教给的童谣,恐怕也像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对童谣的内涵和意图,想必他们大都是不甚了了。那么,那些大人为什么不径自表达或鞭挞,却要隐身于后,借托“童谣”的名义呢?这当然跟专制统治下的言路壅塞有关,历史上像魏征、包拯以直言谏诤而得善终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直如弦,死道边”的惨痛实例。在奸恶当道时,就更为凶险莫测,东汉时质帝刘缵很反感权臣梁冀的专横,有一次在朝廷当着大臣们的面,称梁冀为“跋扈将军”,梁冀恼怒之极,当即派人将他毒死。皇帝尚且如此,遑论余类。借托“童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孩童口口相传,可以造成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些本来只是统治者上层的人事,编成童谣传唱开去,往往就会弄得世人皆知。古代的孩童似乎成了被利用的“大众传媒”。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曾有一批学者对包括童谣在内的歌谣发生研究的兴趣,但后来却又沉寂了下来。群明兄寄意“冷门”课题,潜心于童谣研究,著成《中国古代童谣》,诚如赵景深先生所嘉许的:“这本书可以说在童谣的整理和研究方面填补了一个空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然而此书虽有学术价值,却又并不使普通读者觉得艰深。书中上至远古帝尧,下至清代,遴选八十余首童谣加以赏析,介绍与每首童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故事,这样赏读起童谣来,就清晰了然而且有意味了。比如这首《元康中京洛童谣》:
南风起,吹白沙。
遥望鲁国何嵯峨,
千岁骷髅生齿牙。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真不知这首童谣说的是什么,就像群明兄说的,有些童谣“简直像没嘴的葫芦,不知里面卖的什么药”。不过,经作者一番历史的解析,就使人豁然晓悟,并领略到它的巧妙之处——原来,“南风起”是隐喻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得势弄权;“吹白沙”是指贾南风陷害皇太子(小名“沙门”);第二句暗指她与封在鲁地的贾谧勾结起来为非作歹;最妙的是最后一句,用“千岁骷髅生齿牙”讽喻祸国殃民的贾南风。群明兄说:“《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形象的创造,不知作者是否从这里吸取了灵感?”这是很可能的,毕竟这首童谣中出现的这个创造性的形象,比吴承恩笔下的白骨精要早一千多年呢。
书中类似如此巧妙的童谣有不少,《如宋徽宗时京师童谣》中“杀了童蒿割了菜”,“童蒿”和“菜”是分别指权奸童贯、高俅和蔡京;而《天顺丁丑童谣》传唱的“京城老米贵,那里得饭广!鹭鸶冰上走,何处寻鱼谦!”则是正面的隐喻,范广(饭广)和于谦(鱼谦)都是蒙冤而死且受世人怀念的忠臣。……巧妙归巧妙,但让天真烂漫的稚童传唱这样的政治歌谣,毕竟是不相称,而且太沉重了。童谣本该是充满童真童趣,活泼欢快的。书中有一首明代的《小儿戏具谣》:
杨柳儿活,抽陀螺;
杨柳儿青,放空钟;
杨柳儿死,踢毽子;
杨柳发芽,打拔儿。
这才是纯粹的童谣,可惜太少了。童谣的沉重,其实也折射除了历史的沉重。
(《中国古代童谣》,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第一自然段中加点的“时髦”、“好看”的含义分别是-。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闺怨诗(词)和童谣的共同特点是,不同之处是-。
3文中以《元康中京洛童谣》为例,既说明了古代童谣的特点,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童谣》一书的特点。
4结尾“童谣的沉重,其实也折射出了历史的沉重”,是指。
5按作者的理解,从内容或形式上评析《小儿戏具谣》。(100字左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不是一个缺少美女的时代。
6月,与美共舞的季节,如往年般。偶尔不同的是今天的舞者来自多米尼加,一个有着棕榈树般肤色的18岁少女。
少女荣耀了一个国家,因为美丽从未与他们如此靠近,但一个责任也随之而来。当环球小姐的皇冠嵌入少女的发髻时,一部分人开始呼唤:她将为整个国家的重要产业——旅游业的振兴带来强大的推动作用,为这个拥有800万人口的国度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美丽开始变得不那么纯粹。
其实,美丽自古就非纯粹。那场打了10年的特洛伊战争,仅是帕里斯王子为了换取“有主名花”海伦的芳心。他得到一份充满罪恶的爱情,而冤孽大可以说是发端于“倾国”的美色。只是当“罪人”海伦走进庄严肃穆的审判殿堂时,那些本是满怀仇恨和正义决意置美女死地的元老们,心跳已经紊乱;长袍从她的肩上滑落,美丽无瑕的胴体忧郁地展示着。于是,再没有人认为这上帝的完美杰作有什么罪需要凡人来审判。
因为,美,是不能审判的,没有人具有审判的资格。古希腊人浪漫,他们明白了。但后来的人们却离这个目标起来越远。
我们不知道那个有着加勒比海灿烂般眸子的少女,能否承担起一个国家复兴的重任。或许,在她决意选美之前,先前的N位环球美女以及N趟各色选美大赛已经让她有所准备;或许,美丽从来就是一只寄居蟹,附着于形象大使、商品代言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人们已经司空见惯――一种以美为衡量单位的交易。
成功之类,如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把自己作为礼物奉送给凯撒,以换取国家的统一和女王权位。动机算不得高尚,但程序却很审美:侍卫扛着一卷精美的地毯来到账中,徐徐展开地毯,一丝不挂的美女妩媚登场――美女正是女王自己,兵不血刃,一支战无不胜的大军被征服。
失败之类,如关云长月黑杀貂蝉,杀美女很快意,关公挥刀,美女人头落地,那一刻想必青龙偃月刀委屈得黯然失色,赤兔马羞愧得悲哀嘶鸣,好没道理的杀戳。
相比之下,倒是难得有一位懂得欣赏女人之美的宝二爷,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看了就清爽”,连女子的脂粉也要讨了来品味。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抑或哪怕是塑造他的那个才子,怕是对古希腊“尚美”一事也并不知道,然而,却能做到如此纯粹,恐怕只能说明,美就是一个常识。
美就是美,我们回到常识,回到本位,回到自然。
就像我们看到来自地中海的“尤物”莫尼卡·贝鲁奇,在《不可撤消》的哪个阴暗地道里,被撕碎蹂躏的九分钟时那样愤怒;就像看到卢浮宫里的那尊维纳斯,勾勒着属于自己心中的美丽双臂;就像看到一位擦肩而过的婀娜少女,发出啧啧赞叹……
今天,我们用人类最原始、最自然的视角,发现美,定义美,欣赏美,用数字,用符号,像那句来自奥林匹亚山的诗句――“唯欧几里德,得见赤祼的美神”。
1、“唯欧几里德,得见赤祼的美神”中“赤裸”呼应文中 其含义是
(用文中的语句)
2.“美,是不能审判的,没有人具有审判的资格”的含义是
3.按照作者的观点,如何理解中国“红颜祸水”的古语。与文中哪个例子很相似?
4.阅读本文,结合作者的理解,谈谈你对今天“美女经济”的看法?
(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