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不仅有关联,是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夜则以为无聊。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煞风景。纪回答得很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工。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现在有一种情形,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在各级学校任教的,人人皆知,人人皱眉头痛,认为是不大好办的事情。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级的崩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
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形迹上。我们常夸说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提封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并不必由于天赋,实半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我们应如何欢喜惭愧,却不可有恃无恐。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如《论语》,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就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再从空间说,北自满洲,南迄岭海,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中国始终只是一个,譬如说广东话与北京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完全一致。我国屡经外夷侵略,或暂被征服,而于风雨飘摇中始终屹立不失者,上面已表过是先民血汗的成绩,而在民族的团结上,文字确也帮忙不少。历史事实俱在,不容易否认的。
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自非好作危言耸人听闻,废书不读可谓今日之流行病。用功的人难道没有?即有少数的人好学潜修也不足挽回这颓风。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我不敢轻量天下之士,武断地说或者不多罢。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了。下列对本文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A.本文多处引用古人名言,如作者一开始就引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古人总结出的求学的宝贵经验,从反面切入话题,增加了文章的针对性。 |
B.本文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从读书想到国计民生和国家民族的前途,不但视野辽阔,而且思想深刻。 |
C.作者特别赞赏中国方块文字的重要意义,非常深刻地批评了少数人用音标文字代替方块字,以避免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的建议。 |
D.本文通篇娓娓而谈,说理透彻,语言平实通透,充满感情,读来饶有兴味,启人深思。 |
E.作者善于运用典故来为说理服务,如第二段运用纪晓岚应答乾隆皇帝的故事生动巧妙地说明了用心读好书、知识渊博能使人灵活应变、化险为夷的读书意义。下列不属于作者对“读书的意义”的论述的两项是
A.读书如卧游,不出门就可以对山川了如指掌,古今历史如在对面,这样就可以代替行万里路的辛苦游历。 |
B.读书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 |
C.读书可超越时空,与孔孟、杜工部、苏轼等先贤对话,通解古人的情思。 |
D.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这样,人们就会明白读书的真意义,进而肯下十年寒窗苦工去读书。 |
E.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本文标题为“读书的意义”,但第六、七两段却花费大量笔墨谈到文字和文字教育,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文中说“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直到走到天黑,看到了一颗好大的月亮时,也没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从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的。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选自2008-11-21《光明日报》,略有改动)
1.本文题目为“荒漠中的苇”,请简要概括荒漠中“苇”的外在特征。本文主体是写“苇”,但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荒漠”?
2.作者在第⑧段结尾巧妙地运用了“苇”、“萎”、“伟”三个同音词,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下面两个词的含义及其作用。
(1)“萎”的含义:
“伟”的含义:
(2)作用:
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
(2)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
4.作者写苇,显然又不仅仅是在写苇,探究一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思?
简述马斯洛娃从拒绝涅赫柳多夫到接受西蒙松爱情选择的经过。 (《复活》 )
一开始涅赫柳多夫要同马斯洛娃结婚的想法坚定吗?作品中有哪些体现? (《复活》 )
发展中的英国城市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
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开放是其主要特征。从城到市的发展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的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简·德·瓦莉认为英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中世纪是城镇的葫芽阶段,城镇以军事、行政或宗教功能为主;1500~1800年是城镇巩固阶段,其特点是从传统的政治、宗教功能转向经济功能;到18世纪晚期开始形成现代城市体系,经济、文化活动逐渐成为城市的重要功能。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镇的界定、规模、重要性也随着时代、地域的变迁而变化。小城镇的概念也不例外。中世纪的小城镇。人口多不会超过2000人,但在城镇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起着市场、行政或宗教等各种作用。到18世纪初,2500人以下的城镇都算小镇,全英国大约有930个这样的小镇;19世纪,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城镇属于小城镇范围;而今天,l0万人以下的就是小城镇了。可见,小城镇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18世纪是一个人口日益城镇化的时期,人口不仅向太城市迁移.也向小城镇聚集。工业革命开始后,小城镇的发展出现质的飞跃:一是小城镇人口普遍有所增长,一是小城镇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由于工业化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启动.原来农业繁荣兴旺的东南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开始下降,荒凉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工业成长起来.这就对城镇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就人口增长而言,约克夏小镇是东盎格利亚小镇的两倍.米德兰北部小城镇的发展要比西南和东南部快得多。随后40年,大城市发展的速度比小城镇快7秘倍,英国进入城镇化时代。即使如此,在1851卑的统计中发现,3300人以下的小城镇仍然有368个,占小城镇居民总数的46.7%,几乎是小城镇人口的半壁江山。
仅从数量上看,英国城镇数变化不大,到实现城市化的1851年,英国仍然有着923个小城镇。虽然有的小城镇迅速发展,进入7大城市的行列,使小城镇的数量有所减少;但在同时.一些原先的定居点或乡村逐渐变成小镇,小城镇数量又有所增长。所以,小城镇数量与规模一直保持着大致相当的水平。
(选编自《学习与探索》)对城市的特征和功能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地域的变迁,城镇的界定、规模也随着发生变化。 |
B.衡量一个城市的大小和发达程度,主要看它的人口数量。 |
C.现代城市是工业发展的产物,但同时又兼负着文化的功能。 |
D.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
对“小城镇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就人口数量而言,不同历史时期对小城镇的评判标准各有不同。 |
B.就小城镇的数量而言,它会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由少到多,还将持续增长的过程。 |
C.就发挥的作用而言,小城镇也经历了由军事、行政或宗教功能为主向经济文化功能为主的转变。 |
D.就发展阶段而言,小城镇经历了萌芽、巩固和开始形成现代城市体系的不同时期。 |
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18世纪,荒凉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小城镇得到了很大发展。 |
B.中世纪的城镇更多地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
C.在英国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大城市发展的速度比小城镇快。 |
D.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城市的开放性会愈来愈增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题。
阑尾并不多余
阑尾一向被视为多余乃至有害的东西。不少人认为,如果没有阑尾,也许生活质量会更好些。但是一项新的研究成果却颠覆了这种流行的看法。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的外科医生和免疫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阑尾能产生对人体肠道有益的微生物。
阑尾的功能似乎与栖息于人体消化道内数量巨大的细菌相关。在人类的身体中,细菌的数量要远远多于人体的细胞,其中大部分细菌对人是有益的,有助于我们消化食物。但是,肠道内的细菌有时会死亡或被清除。一些疾病,如霍乱、阿米巴痢疾,则会把肠道内的有益细菌清除掉。在这种情况下,阑尾就像一个“备份盘”,能重启在患病时被删除掉的肠道系统内的有益细菌。
论文的作者之一,杜克大学的外科教授比尔·帕克认为,阑尾实际上是一个良好的安全屋。阑尾所处的位置正好在正常的食物流以下,它作为大肠的死胡同贮存了各种各样的细菌,这些都可以说明阑尾是一个安全的备份盘。从形状上看,阑尾像一个蠕虫似的器官;实际上,它是一个细菌加工厂,培养着对人有益的细菌。
但是阑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菌加工厂,因为它培养细菌的方式有些特别。比如,如果一个人因生病或其他原因导致肠道内的细菌群死亡,阑尾会利用从其他人那里收集来的细菌,轻而易举地重启培养这些细菌。当然,阑尾采集他人的细菌是通过种种接触食物的方式来实现的。比如聚餐时共用餐具,或不清洗手便进餐,阑尾就会把其他人的细菌收集到自己的麾下,贮藏起来。但是,在疾病流行之时,如霍乱影响到某个地区,阑尾就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培养出细菌。即使这样,阑尾在某个时候也派得上用场。
阑尾当然有负面作用,比如发炎。不过在发展中国家,阑尾炎的发病率要低于发达国家。因为在不太卫生的地区,人体免疫系统包括阑尾,会对许多细菌产生适应,不把它们当作外来敌人对待。因而不产生免疫反应。但在阑尾发炎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摘除,也有可能致人死命。
一些科学家对杜克大学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扁桃腺也有同样的问题”。
其实科学家早就认识到阑尾并不多余。它属于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黏膜免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免疫作用。所以,在杜克大学的研究之前,已经有很多临床医生对切除有炎症的阑尾持保留意见,除非是急性炎症,非切不可,一般情况以保留为宜。下列关于“备份盘”和“加工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阑尾就像一个“备份盘”,是因为它能重启因疾病被删除掉的肠道系统内的有益细菌。 |
B.阑尾贮存了各种各样的细菌,且处在正常的食物流以下,作为“备份盘”,很安全。 |
C.形状像蠕虫似的阑尾,能培养对人有益的细菌,就像一个细菌加工厂。 |
D.在疾病流行之时,阑尾不能培养出细菌,所以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菌加工厂。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身体中的细菌对人是有益的,有助于我们消化食物。 |
B.阑尾通过共用餐具或不清洗手便进餐等接触食物的方式采集并贮藏他人的细菌。 |
C.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许多细菌有适应能力,所以在不太卫生的发展中国家,阑尾炎的发病率是非常低的。 |
D.在急性阑尾炎发作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摘除阑尾,则可致人死命。 |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霍乱、阿米巴痢疾等一些流行性疾病是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紊乱特别是阑尾炎症发作的真正元凶。 |
B.扁桃腺也有可能像阑尾一样,在它有炎症的时候,并不是非切不可。 |
C.有时脏一点反而能增强人的体质,过于讲究卫生能引起体内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诱发炎症,包括阑尾炎。 |
D.杜克大学的研究成果让人们认识到,保留阑尾、扁桃体等免疫系统将会大大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