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08年10月14日,中俄双方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了“中俄界碑揭牌仪式”,黑瞎子岛西侧靠近中国的一半岛屿归中国所有,至此两国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全部确定。历经多年和平对话、平等协商最终解决中俄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说明了       
①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②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③两国的共同利益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④捍卫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政治职能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科目 政治   题型 单选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右侧漫画主要讽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

A.夸大其词,不坚持从实际出发
B.强调客观,不重视主观的努力
C.急于求成,不注重量的积累
D.否认实践,不坚持实践第一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界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④自然界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的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鲁人身善织屦(用布或麻织成的鞋子),妻善织缟(白色的绢),而欲徒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展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光脚走路);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

A.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 
B.有良好的愿望再加上坚定的意志,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C.劝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事物发展的方向  
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