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校高三1班的主题辩论会上,同学们对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甲乙双方有不同的观点和理由。
甲方:大众传媒为低俗化的文化推波助澜,助长了中学生狂热的追星现象,一些落后腐朽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
乙方:大众传媒使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媒,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看看电视,读读报刊,玩玩电脑游戏,满足了精神上的需求。
(1)请你根据《生活与哲学》中矛盾的观点,对甲乙的观点加以评析。(8分)
(2)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政府如何应对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所产生有负面影响。
材料在我国,当合国家先后出台了提高劳模退休金、对劳模进行奖励、保障劳模就业、安排劳模体检和医疗休养等政策。各省(区、市)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劳模工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劳模工作、提高劳模待遇,切实提高劳模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自2003年起国家财政每年拨出专款用于解决部分劳模的生活困难,截至2009年底累计达4.4亿元。
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16分)
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走过了难忘的日日夜夜:
时 间 |
举 措 |
2006年9月26日 |
医改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在网上开通“我为医改建言献策”栏目,并通过热线电话,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
2007年3月23日 |
工作小组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等机构开展“医改总体思路和框架设计”的独立研究 |
2008年4月11日 |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医改工作座谈会,听取医务工作者、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负责人、教师、城乡居民等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
2008年10月14日 |
新医改(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布,问计于民 |
2009年2月5日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医改文件 |
注: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意见》要求“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1)请指出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6分)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什么重大意义? (9分)
当前,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材料一 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
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控制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
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根据材料一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材料二 近年来,以《潜伏》、《亮剑》等为代表一批红色影视片在各大主流媒体竞相播放,他们以不同的手法诠释了中华民族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使广大观众受到强烈震撼。
(2)试运用弘扬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回答红色影视热播的现实意义。
材料三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
征,艺术形式和内容各具特色。自20世纪50年代起,新疆各种演出团
体不断跨越天山,走向大江南北、世界各地,使以木卡姆艺术为代表的
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熠熠生辉。也正因为有着丰富多
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才显得雍容磊落、气象万千。
(3)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安徽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关政策和措施,有创造性地开展了系列文化活动。
材料一安徽省采取了一些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
我省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 |
体现的文化生活知识(各写一点即可) |
①推动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
① |
②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
② |
③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 |
③ |
(1)根据上表左列信息,将上列需要填写的内容,依次写在答题卷上。
材料二安徽省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当涂民歌、花鼓灯、黄梅戏等。全国政协指副主席孙家正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安徽一定要对自己独特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大力发展旅游。”
(2)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保护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发展安徽旅游的意义。
材料三 安徽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提到,一些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为此,要求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传统文化,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
(3)结合材料,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角度,说明安徽省教育厅这一举措的合理性。
“蔷薇花总是有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阴云密布,当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增长,扩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藉此投入4万亿增加投资,使2008、2009两年经济总量“保8”目标得以实现,但通胀隐患也就此埋下。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已经发生转变,过去防止经济下滑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矛盾,现在稳定价格过快上涨成为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尽管经济正在回归正常轨道,但还没有完全到位,还有很大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增长仍然面临放缓风险。到11月,我国CPI高达5.1%,创下28个月新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不再像两年前那样只需集中力量对付一个“敌人”,当前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宏观调控的目标正由以往相对单一转向多元:既要稳增长,又要反通胀,还要调结构。
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