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图所示的过程为某浓度过氧化氢被分解情况的曲线,对该曲线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状态下过氧化氢也能被分解 |
B.过氧化氢被分解的速率不会发生变化 |
C.过氧化氢酶与Fe3+都有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作用 |
D.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 |
某县的涪江国家湿地公园,因其良好的湿地环境,已成了如绿翅鸭、飞鹭、苍鹭等珍稀水鸟越冬的场所,且公园内的水生植被也十分丰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湿地植被净化水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
B.人们观赏鸟类,愉悦身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C.在湿地原址建立湿地公园,属于对生态环境的就地保护 |
D.为进一步开发提升湿地公园的价值,可在园内修建高档小区 |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 )
A.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 |
B.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 |
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更迅速的萌发生长 |
D.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 |
如图A、B分别代表的是在海平面到3800 m的海拔高度内,高山A、森林B不同的自然区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在高山A处,生物群落的分布只表现出垂直结构
B.在高山A处,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C.在森林B处,生物群落的分布表现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在森林B处,温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以下哪项不符合“甲减少,乙随之减少” ( )
A.一片森林,甲:乔木乙:菟丝子(一种寄生植物) |
B.一片草原,甲:昆虫乙:食虫鸟 |
C.一块农田,甲:大豆乙:大豆根瘤菌 |
D.一个池塘,甲:水葫芦(一种漂浮植物)乙:浮萍(一种漂浮植物) |
图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第10月后,该种群的数量开始下降 |
B.若该物种在第10月时种群数量为n,不考虑其他因素,该种群在此环境中最大容纳量为2n |
C.该种群在20月内呈“S“型增长 |
D.第20月,若种群的出生率为m,则死亡率也为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