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读《某地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

(1)1980年时,当地秸秆都是当作燃料而农户的粪便、废水均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试分析这种生产形式的不利影响(至少举两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3年农村产业结构与1980年相比,除农村种、养植种类发生了变化外,明显增加了沼气池,其沼气池中主要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它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成份),其生态学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角度分析,2003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户收入明显增加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生态工程的建设情况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回答:

Ⅰ.①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并按照实验的组装要求排序(装置可重复使用)。
有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 ;无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
② 装置中c瓶的作用是: ,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还可用 代替。
Ⅱ.乙兴趣小组利用图Ⅱ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
(1)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置对照实验,请问对照实验装置(假设该装置编号为Ⅲ)如何设计?
(2)请预测与结论相符合的现象,并填写下表:

序号
装置中红色液滴的移动现象
结论
装置Ⅱ
装置Ⅲ
1

② 不移动
只进行有氧呼吸
2
③ 不移动

只进行无氧呼吸
3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3)若酵母菌消耗的O2为3mol/L,而释放的CO2为9mol/L,则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 倍。

下图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甲图表示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速率,乙图表示该植物的氧气释放速率。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图中,OS段的限制因素是_____,此时主要影响光合作用过程的_____阶段;C点后的主要限制因素是_____,此时主要影响光合作用过程的_____阶段。
(2)若呼吸作用强度不变,请根据乙图分析,C点产生氧气的速率是_____mL/h,该植物在此光照强度下进行光合作用,除利用呼吸所产生的CO2外,每小时还应从外界吸收CO2_____mL。
(3)根据乙图分析,该植物在甲图中A点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葡萄糖量是B点的 倍,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

花生种子的子叶肥厚,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某实验小组利用花生种子进行以下实验,请补充完善,并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将花生子叶切片,选用苏丹Ⅳ进行染色,在滴加清水盖上玻片前用________洗去浮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脂肪滴呈现出________色。
(2)在花生种子萌发后,进行探究实验。
一、实验课题:探究花生子叶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胚根长出2-3 mm,种皮涨破的花生种子。
三、实验步骤:
①对花生种子进行处理:
A组:保留两片子叶
B组:保留一片子叶
C组:保留半片子叶
D组:去除两片子叶
②将处理后的各组种子分别种在盛有培养基的塑料杯中。
③每天定时浇水,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三、实验结果:萌发3周后结果如下图。

不同处理对花生幼苗生长的影响
四、实验结论:略。
①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对照组是________。
②实验步骤中的每组处理和对照均要设置 实验,目的是
③实验中应该控制的无关变量有
④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

Ⅰ.下列为从某一细胞中分离得到的几种细胞器的模式简图,据图回答:

(1)能利用光能为该生物制造大量有机物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_____。
(2)图B表示的细胞器在该细胞中的作用是____ ____。
(3)[ ]________被比喻成有机物合成的“车间”,因为其与___ _____等物质的合成有关,也是____________的运输通道。
(4)图中含磷脂分子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Ⅱ.下图表示浆细胞细胞合成与分泌抗体的大体过程,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浆细胞内部,酶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对酶进行加工和包装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
(2)将酶运输到加工场所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
(3)除分泌小泡外,参与抗体分泌过程的非细胞器结构还有____________。
(4)抗体的合成、运输、加工和分泌需要能源物质ATP提供能量,与能源物质ATP生成极为密切的细胞器是________。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