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决定从2008年4月24日起将股票印花税税率由以前的3‰调整为1‰。这是国家
| A.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 |
| B.通过加强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来调节社会经济 |
| C.通过市场供求、竞争、价格来调节社会经济 |
| D.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 |
2014年中秋前,小王在网络上预订车票。网购系统显示:沪宁高铁一等座220元,二等座140元。在这里的货币()
| A.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 B.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
| C.必需是现实货币 | D.可能是虚拟货币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增加,数字化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2014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大型数字化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为读者查阅古籍,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见:
| A.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
| B.史书典籍印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
| C.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
| D.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
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是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扔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
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太湖边上的杨湾村,夜里曾“聒噪”的蛙声,如今成了农民增收的资源。有人根据当地青蛙多的特点,想到在银色月光里听着蛙唱。喝着碧螺春,可能是城里人向往的惬意生活,于是用这个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
| A.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的一面 |
| B.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
| C.文化创意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 |
| D.古典文化提升了人的需求层次 |
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