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党中央提出方针政策,国务院拟定实施方案,全国人大审议,全国政协讨论,予以修改完善,最后由全国人大作出决定。这说明
A.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接受中共中央的领导、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
B.中共中央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都是中央的执行机关 |
C.中共中央提出方针政策是通过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变成国家意志的 |
D.中共中央领导国家政权,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是行使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 |
《孙子兵法》云:“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破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这两个事实说明()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B.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 |
C.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 D.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雕塑是静态的再现艺术,给人以无限丰富的联想。物质材料有时直接对雕塑人物的性格起到象征作用。同一件艺术品,用大理石雕成还是用青铜铸成给人的感觉就截然不同,前者温柔,后者刚毅。这体现的哲理是()
A.面对不同的客观事物人们会做出不同的反映 |
B.面对同一客观事物人们也会做出不同的反映 |
C.知识构成不同,人们的反映就会有所不同 |
D.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也会做出不同的反映 |
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
A.诗人的感受是完全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
B.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
C.诗人的认识受到他自己的心理感情的影响 |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由客观存在决定 |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人与规律的统一 |
D.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