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考查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不敢为人师。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牵引,拉拉扯扯地纷纷议论),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来南,指唐永贞二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岭,五岭山脉,岭南一般不下雪),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也,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9.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犯笑侮犯:触,这里是冒着、顶着的意思。
B.因抗颜而为师抗颜:指态度严正不屈。
C.被南越中数州 被:覆盖
D.余以为过言过:过失、错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材料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时翔,字皋谟,江苏镇洋人。为诸生,绩学未遇。雍正六年,世宗重选守令,命中外官各举一人,同州人沈起元,官兴化知府,以时翔应诏,即授福建晋江知县。时福建吏治颓废,遣使按视,多更诸守令有司,颇尚操切。晋江民好讼,时翔至,曰:“此吾赤子,忍以盗贼视乎?”一以宽和为治。坐堂皇,呴呴作家人语。曲直既判令两造释忿相对揖由是讼者日衰。观风整俗使刘师恕按泉州,委时翔鞫疑狱二十余事,语人曰:“晋江长者,决狱又何精敏也!”寻调政和,又调瓯宁。
擢漳州府同知,驻南胜。南胜民族居峒中,多械斗。有赖唱者,纠众夺犯,匿险自固。时翔亲入山谕之曰:“汝诸赖万人,奈何庇一人而以死殉耶?为我缚唱来即无事。”唱不得已自缚出,始如律。濑子坑民叶扬煽乱,时翔谓缓之可一纸定,或张其事,大吏檄入山剿之。事平,意不自得,乞病归。
乾隆元年,以荐起山西蒲州府同知,擢成都知府。以廉率属,善审机要。钱价腾,布政使榜平其直,市大哗。时翔方在假,召成都、华阳二令曰:“市直当顺民情抑之钱闭不出奈何?”言于布政撤其榜,钱价寻平。
议徙凉州兵于成都,拓驻防城,当夺民居二千家。时翔检故牍,请曰:“城故容兵三千,现兵一千五百,尚虚其半。第出现所侵地足矣,奚拓为?”已而凉州兵亦不果徙成都当康熙时人稀谷贱旗兵利得银至雍正以后生聚多谷贵又原得谷或徇其意令民受银购谷给兵未几,汉兵亦欲仿行,时翔曰:“旗兵例不出城,语言与土人殊,故代购。汉兵皆土著,奚代为?”二事亦赖布政力主其议得止。
至七年,江南、湖广灾,巡抚奏运蜀米四十万石济之。湖广急米,来领运,江南则否。巡抚乃檄下县馈运,舳舻蔽江,商贾不通,成都薪炭俱绝。时翔谓江南运可缓,徒病蜀。请独运楚,而听商人自运江南。时尧熙既没,竟无用其言者。时翔在成都,屡雪疑狱,时称神明。九年,卒。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四》)
[注] ①呴呴:温和貌。②大吏:旧时指独当一面的地方官,如总督、巡抚。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遣使按视,多更诸守令有司按:巡行,巡视
B.唱不得已自缚出,始如律如:遵从,依照
C.或张其事,大吏檄入山剿之张:张大,扩张
D.以廉率属,善审机要率:表率,楷模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雍正六年,清世宗重新选拔各地的行政长官,命令朝廷内外官员各推举一个人,时翔靠同州人沈起元的推荐被授予福建晋江知县的官职。
B.时翔治理晋江一向宽和,常常说:“这些人都是我的子民,怎么忍心用盗贼来看待他们呢?”坐在大堂审案,温和地像与家人谈话。
C.时翔审判案件又准又快。观风整俗使刘师恕巡视泉州时,就曾委派他审讯一些疑难案件,并对他判案的精确迅速赞叹有加。他为官廉洁,给下属树立了榜样。
D.时翔懂得市场价格应当顺应民情的道理。有一次钱价迅速攀升,布政使张榜压制它的市值,造成市场大乱。正在休假的时翔撤下了榜文,钱价不久就降下来了。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①矣夫!”(《论语·雍也》)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注】 ①畔:通“叛”,违背(君子之道)。
从上面两段话可以看出尽管所处的时代不同,孔子和孟子都认识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文本,分析孔子主张的“约”和孟子主张的“约”有何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木匠传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啖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必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周果讼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曰:“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惟曰‘囚耳,囚耳’。此所谓真意气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之  德:感激
B.乃贱其以与一霍姓者直:价值
C.廷福且走,已当独罪度:估计
D.不易辞,卒死狱中竟:竟然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关廷福侠义的一组是()
①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
②大怒,持手中斧向之。
③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
④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
⑤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⑥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一个普通木匠路见不平挺身相助,以及自作自担当、至死不挠的大丈夫行为。
B.关廷福持斧相救以解霍氏之困,而霍氏为求自保,欲借饮酒之名不让关廷福离开霍家。
C.关廷福锄强扶弱的义举感动了县官,他本想借关廷福报复私愤,但关廷福不改供词。
D.文末批评了当世士大夫见义不为和乡人不明大义,称赞了普通百姓真正的慷慨意气。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木假山记 【宋】苏洵
(1)木之生,或孽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汾,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2)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3)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④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①孽(niè):树木的嫩芽。②拱(gǒng):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③ 汾(fén):水边。④岌(ií)然:高耸的样子。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孽而殇,或拱而夭:死亡、夭折
B.而其激射食之余啮:啃、吃
C.而荒江之汾,如此者几何几何:时间短暂
D.岌然决无阿附意阿附:逢迎、依附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幸而为风之拔若属皆且为
B.漂沉汩没于湍沙间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C.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取去求人可使报秦
D.虽其势服于中峰,岌然决无阿附意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幼孩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木假山记”为题,借欣赏木假山,抒发感慨,阐述事理。
B.树木遭受斧伐、风拔、水漂之后而成为木假山,是不幸中的大幸。
C.作者对木假山的“爱”与“敬”,不是因其外形像山,而是心有所感。
D.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议结合,使文章显得厚重,耐人寻味。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
⑵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⑶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容春堂记
明·归有光
兵溪先生为令清漳之上,与监郡者不合,例得移官,即拂衣以归。占园田于县之西小虞浦,去县治二里所。盖自太湖东,吴淞江蜿蜒入海,江之南北,散为诸浦如百足,而小虞浦最近县,乘舟往来,一日可数十回。园有堂,启北牖,则马鞍山如在檐际。间植四时之花木,而户外清水绿畴如画,故先生名其堂曰容春。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
昔孔子与其门人,讲道于沂水之滨。当春之时,相与鼓瑟而歌,悠然自适。天下之乐,无以易于此矣。夫子使二三子言志,乃皆舍目前之近,而驰心于冠冕佩玉之间。曾点独能当此时而道此景,故夫子喟然叹之。盖以春者众人之所同,而能知之者惟点也。
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渊明可以语此矣。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
余之曾大父,与兵溪之考思南公,成化甲午,同举于乡。是岁,王文恪公为举首。而曾大父终城武令,思南公至郡太守。余与兵溪同年生,而兵溪先举于乡者九年。庚戌岁,同试南宫。兵溪就官广平,甫三载,已倦游,而余至今犹系六馆之籍。故为此记,非独以两家世契,与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处之际,盖有感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监郡者不合,得移官例:照例
B.启北,则马鞍山如在檐际牖:窗户
C.天下之乐,无以于此矣易:改变
D.三载,已倦游甫:刚刚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监郡者不合苏子曰:客亦知夫水月乎
B.去县治二里若属皆且为
C.皆舍目前之近今其智反不能及
D.非独两家世契夫夷近,则游者众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容春堂坐落于吴淞江畔的小虞浦。堂外有园,园外清水绿畴,风景如画;园中间植有四季花木,春意自来,故名此堂为“容春堂”。
B.在第二段中,作者引了孔夫子与门徒赏春言志的故事。别人都在春光美景中说想当官的志向,惟独曾点说志在享受这一派春光。
C.第三段引了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语句,作者说“渊明可以语此矣”,因为他认为陶渊明是一个离开官场、享受春光的人。
D.第四段简述“我”和兵溪先生两家为世交,上一代就情意相投,而且“我”和兵溪先生相知很深,因此写下《容春堂记》。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
(2)当春之时,相与鼓瑟而歌,悠然自适。
(3)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