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悄然兴起的“国学热”可谓“文化寻根”现象的折射,这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密切相关。就现实层面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借助电视、网络等现代手段,国学也穿上“现代时装”,并通过通俗化的解读,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上有了更高的效率。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平国学,推动国学发展,就是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2分)
(2)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的原因。(8分)
材料一:在上海世博会筹办进入倒计时冲刺阶段,世博会组织者毅然作出了两项调整:因世博会和奥运会性质不同,特点各异,原计划打造的华丽开幕式大幅“瘦身”,决定设计出一个既不失隆重又突出节俭,并富有浓郁世博会色彩的开幕式;原本为体现灯光效果而要将卢浦大桥封闭2个半月“全身”安装LED的庞大计划,也因为扰民太多而被“忍痛割爱”。
(1)根据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说明“瘦身” 及“忍痛割爱”的道理。
材料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各国不同风格的低碳展馆把世博园区装扮得美轮美奂。世博会是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盛会,这就给主办国创造了足不出户便可宣传自己、广交朋友的机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举办世博会更有利于促进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转型升级。
(2)材料三蕴涵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材料一: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管理国家事务。
材料二:党的十七大报告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为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审议《选举法》修正案草案,明确规定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首次实现“同票同权”,这将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大举措。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此次《选举法》的修正(同票同权)给我们的启示。
材料一: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在全州抗震救灾的紧急关头,党中央、国务院、全国各族人民及社会各界心系灾区,情牵藏族同胞,及时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伸出援助之手,送来真挚的爱。千里驰援、生死营救,创造了战天斗地的奇迹,谱写了民族团结的壮歌。各方各界的无私帮助,慷慨支援,使玉树人民倍感温暖,极大地鼓舞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的斗志和灾区重建的勇气。
材料二: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4月24日傍晚19时9分,甘肃省民勤县出现大风特强沙尘暴(黑风)天气。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8.0m/s(10级),沙尘暴最小能见度0米,特强沙尘暴持续近2小时,沙尘暴持续3小时多。特强沙尘暴来临,一道高达500米的灰黑色“风墙”如排山倒海之势自西向东推进,在2分钟之内将一切吞噬,眼前顿时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空中弥漫着漫天的沙尘,耳边掠过狂风的怒吼,路上车辆及行人寸步难行。这次大风特强沙尘暴是民勤县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与1993年的“5.5”黑风相比,持续时间更长,风速更快。此次沙尘暴足以显现近年来西南气候的异常。
材料三:2010年4月,为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和保障信贷安全,国务院出台政策:对贷款购买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于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首付和利率应大幅度提高,具体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对房价上涨过高过快地区,可暂停发放第三套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时停发放贷款。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1)结合材料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党和政府为何关心灾区和灾民。
(2)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唯物论的什么哲理?
(3)依据材料三,请从经济生活角度概括国家出台此政策的理论依据。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请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对我国政府的认识。
材料一:调查显示,在中国661个城市中,有400多个水资源不足,其中,大约有100个城市处于供水严重不足的状态,无法保证居民的用水需求和工业生产需要。城市化、工业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体现在:城市永久性居民和外来人口的激增,导致用水需求急剧上升;工业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水资源质量严重下降,城市地下水过度使用和污染,最终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地表下陷,直至威胁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材料二: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指出,2008年初,国家主席胡锦涛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这是指导新时期中国治水、治污的重大战略思想。他指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给水环境以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更新的能力,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由失衡走向平衡,进入良性循环,实现人水和谐发展。目前,我国水污染治理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约有2.7亿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严峻形势迫切要求国家对水环境进行治理改善。
(1)谈谈材料一中“水荒”问题出现的经济学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谈谈如何解决“水荒”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民生问题。针对资源、环境保护问题,报告指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图:经济增长与工业环境污染数据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