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09年12月19日,经过长达13天的激烈争辩和争吵,有192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沉重落幕。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大相径庭,会议最终只公布了一份由包括中美在内的26个主要国家达成的没有具体减排目标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材料二:在全球变暖的严峻形势下,“低碳经济”这一新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节约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材料三:低碳经济时代下,中国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污染产业,国内一些企业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一味削减治污成本。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另一方面,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在一定时期还是以煤为主。工业生产技术落后加剧了经济发展的高碳特征。
材料四:本世纪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表示,中国将在2020年达到几个目标,包括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核能,提高工业科技水平等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也被置于重要位置。胡锦涛也表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将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支持的条件下,努力适应气候变化,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1)材料二、三、四反映了经济生活哪些道理?
(2)结合材料二、三、四说明我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3)结合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应该怎样应对“低碳时代”?
清洁空气,为美丽北京加油”建言献策活动通过微博、微信、网络的方式征集百姓建议。北京市环保局表示,“建言献策”机制将在未来逐步实现常态化,以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环保事业的热情和智慧。“建议献策”机制的常态化有助于
①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②保障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实现
③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④保障公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近日,新一轮高考改革引起全民关注。许多中学生通过网上专题论坛发表对新改革方案的意见和建议;有教育专家撰写论文指出“如果只是局限科目调整,却不对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改革效果会大打折扣”。上述材料表明
①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②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③公民通过舆论监督依法行使监督权
④网络有利于政府了解社情民意,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构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平台,并扶植和培育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为居民提供快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支持和拥护。这表明
①这种做法正确处理了政府、社会与公民的关系
②构建基层社会管理平台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基础
③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获得了行政权力
④城乡社区建设是实现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途径
|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④ | D.③④ |
西安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西安市城市绿化条例(草案)》,现面向社会发布,征求社会各界和市民意见,希望市民积极参与,为该《草案》的修订多提宝贵意见。对这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公民可以通过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
| B.政府不断创新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
| C.法律不断赋予我国公民新的政治性权利 |
| D.公民可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管理 |
近些年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保障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政府工作力度之大、财政投入资金之多前所未有。这体现了()
①人民民主的真实性②人民民主的广泛性③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保障人权 ④公民当家作主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