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2009年12月19日,经过长达13天的激烈争辩和争吵,有192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沉重落幕。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大相径庭,会议最终只公布了一份由包括中美在内的26个主要国家达成的没有具体减排目标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材料二:在全球变暖的严峻形势下,“低碳经济”这一新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节约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材料三:低碳经济时代下,中国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污染产业,国内一些企业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一味削减治污成本。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另一方面,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在一定时期还是以煤为主。工业生产技术落后加剧了经济发展的高碳特征。
材料四:本世纪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表示,中国将在2020年达到几个目标,包括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核能,提高工业科技水平等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也被置于重要位置。胡锦涛也表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将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支持的条件下,努力适应气候变化,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1)材料二、三、四反映了经济生活哪些道理?
(2)结合材料二、三、四说明我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3)结合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应该怎样应对“低碳时代”?

科目 政治   题型 单选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导向作用
C.实践和认识相互衣赖,不可分割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但盲目的实践活动有时也是有的。这里的“盲目”是指这种实践

A.没有意识的指导、没有目的和计划 B.完全是出于人的本能
C.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D.没有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突出表现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思维严密
C.不固守书本,敢于突破常规 D.思路开阔、全面

人们在理性思维过程中,需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是由

A.运动的绝对性决定的 B.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C.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性决定的 D.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决定的

作家老舍请国画大师齐白石以古诗“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齐白石思索良久,在纸上画了一条长满青苔和乱石的山涧,山涧里山泉流淌,泉流中几只小蝌蚪摇头摇尾顺流而下,老舍看后,赞叹不已。据此回答问题。
齐白石用“蝌蚪”表现蛙声,从思维过程看属于

A.分析与综合的过程 B.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C.合理的想象 D.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齐白石的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与古人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说法是吻合的。从哲学上说都是主张

A.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 B.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C.既抓主流又不忽视支流 D.尊重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